第034章 大難不死

“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

少時三墩攀五丈桑高枝墜地,大兄劉文亦諄諄告誡。後世俗做“君子不立危墻”。竊以為,必是赤誠君子,方能告人誡己。

南陽人才輩出。才高如張仲景者,何颙竟言其難以為官。足見南陽士林之盛。

若無南陽大水,薊王萬舟並發,將百萬之眾救回。待群盜蜂起,掘人祖墳。早已定居薊東遼海郡的南陽大姓,又遣族中弟子歸。陰瑜,自也無從與孫堅相遇。

更有甚者。若無沒頂之災,南陽士族林立。待孫堅來攻,南陽世家亦多如蔡瑁、張允,虛與委蛇,兩頭下注。不與孫堅交心。更何況,那時孫堅求賢,亦輪不到陰瑜。

一言蔽之,唯有赤誠君子,將心比心。方能力薦孫堅戴盔。更何況,南陽已成死地。陰瑜孤身返鄉,再無瓜葛利益。自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無須顧及,宗族利害。

孫堅無人可用,唯得陰瑜一人。亦言聽計從,待之甚重。

謂前因後果,陰差陽錯。此戰雖不可逆,然孫堅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救下孫堅,東吳可期。

江陵,津鄉港。

斥候快船回報。護南蠻校尉劉磐不敢怠慢。率麾下大小戰艦,列陣相迎。

飛雲艦隊,此來乃為接回少主孫策。豈肯不戰而退。

眼看大戰一觸即發。

便在此時,治粟都尉朱治,攜左、右治粟司馬張虎、陳生,率大小船只數百艘,精兵三千,趕來為二家言和。

另有薊國海市,經大循環水路,自嶺南返回。

治粟都尉,掌領大農,主天下鹽鐵。今漢不常置,似水衡都尉。不隸屬州郡,直屬於朝堂。換言之,普天之下,皆可治“粟事”。名為諸長公主取食,實亦領護荊南乃至三南圩田事宜。料想不久,薊王當上表,將治粟都尉,並入輔漢大幕府。

如此,水衡都尉並治粟都尉,分掌內外循環水路,沿線事宜。又因內陸枝津,水道狹窄,故巨艦無用,治粟都尉座艦,無需七重樓船,鬥艦足矣。

治粟都尉朱治名聲遠揚。且護南蠻校尉,乃輔漢大幕府所轄。無薊王將令,劉磐亦不願與孫堅為敵。

朱治座艦,楚雀號。

劉磐,並陰瑜,應邀相見。

朱治開門見山:“勝負已分,再戰無益。荊州既有定主,孫破虜無需強為。”

陰瑜言道:“都尉所言極是,我等實無異議。然少將軍並五百江東健兒,身陷孤城,不可不救。”

不等朱治來看,劉磐言道:“若城內一切安好,某可保少將軍並江東健兒無恙。”言下之意,若孫策濫殺,必不放過。

“孫破虜平難豪雄,江東猛虎。虎父焉有犬子。”朱治言道:“料想,必無此舉。”

劉磐亦是血氣方剛,青年才俊:“如此,請都尉並公子,入城一探究竟。再做計較。”

“也好。”二人並無異議。

不等陰瑜下船,朱治又道:“海市自嶺南接回名醫張仲景。當可為孫破虜續命。”

陰瑜終是動容,長揖及地:“多謝都尉。”

朱治又道:“公子今為孫破虜所驅,恐遭人報復。宜早做打算。”

“先前,家祠墳冢,皆遷入臨渝王陵。此去薊國,當不返也。”陰瑜答曰。

先前,為除亡人爭地之患。薊王命四百城港,開鑿陵山。入陵山安葬,皆為諸王守陵。故引薊國百姓,趨之如騖。

“如此甚好。”朱治欣然點頭。

江陵城頭。

聞父重傷,一夜潰敗。孫策心中急迫,可想而知。

待朱治並陰瑜,同車抵達。

孫策急忙開城相迎。

共入譙樓大堂,又見黃射無恙。二人這便心安。

遂將諸事和盤托出。

見孫策無言。側席伊籍勸道:“孫破虜,命懸一線,非華大夫不可救也。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一旁黃射,身披桎梏,亦低聲相勸:“少將軍麾下,不過健兒五百。今襄陽戰罷,劉使君必南下馳援。遲恐不及也。”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孫策這便定計:“事已至此,策願退兵。”

“如此,二家罷兵,各自相安。”朱治言道。

襄陽州治。

蔡瑁、張允,負荊請罪。

“卑下有罪。”

“二位何罪之有?”劉表如沐春風:“幸賴上下勠力,眾心成城,方能擊退江東猛虎。來人,速速松綁。”

“喏。”

待蔡瑁、張允二人,安心入座。

蒯越進言:“聞治粟都尉朱治,引軍北上,為二家言和。明公何不密令護南蠻校尉,索傳國玉璽。”

劉表笑道:“我已命(劉磐)討之。”

蒯良卻諫道:“傳國玉璽,茲事體大。我輩私納,自取其禍。今三分天下,群雄並起。唯有上呈天子,方可消災。然,當上呈何處?若呈董侯,則惡史侯並合肥侯。反之亦然。故,卑下竊以為,不取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