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章 權重秩卑

只聞薊王宮,群芳爭艷,從未聽聞群妃爭鋒吃醋。只謂“不患寡而患不均”。

上下皆飽食,又無前後之憂。三百余城,子嗣均分。為妻為母,又何必去爭。

洛陽朝堂與右丞賈詡來函,一並送達薊國。先朝後國。朝事為重。劉備遂開朝議,論及少帝冊立事宜。

“今漢政令,皆出於尚書台。三公九卿,多不副實。故才有‘權重秩卑’之說。”上庠令鄭玄起身奏道:“正因公卿屍位素餐,才放任外戚與內宦,爭權奪利,互相殺伐。乃至二宮流血,朝堂板蕩。老臣以為,正可借此良機,‘還政於朝’。”

鄭玄謂“還政於朝”,便是指恢復以三公九卿為首的,朝官的權利和職能。如此一來,百官勢強,即便不結黨,亦可與外戚、內官,分庭抗禮。成“三足鼎立”之勢。

門下祭酒司馬徽,起身奏道:“先帝初繼位時,年紀尚幼。時由嫡母竇太後垂簾監國。恰逢漢羌之戰,百官皆以為,連年征伐,乃至民生凋敝,無以為繼,需罷兵生息。唯段太尉上疏力諫,不可半途而廢。竇太後納其言,力排眾議,戰而勝之,蕩平羌患。若非前大將軍竇武,‘都亭之變’。仍由竇太後監國,朝政許不會淪落至此。”

劉備深以為然。

竇太後出身名門,耳濡目染,遠見卓識。遠非一般婦人可比。且竇氏權盛時,先帝與董太後,皆謹小慎微,日夜夾緊尾巴做人。靈帝鑄中興劍以自勉。董太後大義滅親,殺“矯永樂太後屬請(假稱董太後請托)”之執金吾董寵。待大將軍竇武身死族滅,竇太後被禁錮雲台,董太後幹預朝政,指使靈帝賣官求貨,猶不知足,又自納金錢,堆滿堂室。

靈帝嘗到甜頭,遂大肆賣官,興建西園。整日與萬余年十四至年十八宮女嬉戲,通宵達旦,再無中興之念。

事實上,董氏並非策封太後。只尊“孝仁皇後”。然待靈帝親政,立宋氏為後。董太後自然升輩,又因居於永樂宮,故稱“永樂太後”。如今新帝被廢,先帝太子繼位。於是,何後升輩為“靈思皇太後”。竇太後與董太後亦尊升為“太皇太後”。

《漢書·外戚傳》:“漢興,與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後,(帝之)祖母稱太皇太後。”秦漢以後歷代沿用,亦省作“太皇”。

竇太後,稱“太皇竇太後”。董太後,稱“太皇董太後”。

右相耿雍,起身奏曰:“竇太後身後無人(言指無外戚),又是太子嫡祖母。垂簾監國,雖是利好。然正因無竇氏外戚相助,勢單力薄。以大將軍何進並驃騎將軍董重為首的二家外戚,如何能甘心。若脅以兵鋒,竇太後危矣。”

左相崔鈞,亦進言道:“右相所慮,不無道理。若要竇太後監國,則需主公鼎力相助。然若如此,勢必得罪‘何與董’。當慎重。”

崔鈞言下之意。若以函園一萬幕府精兵為後盾,竇太後自當穩坐簾後。稱制監國。如此一來,必與何進、董重,勢如水火。萬一引火燒身,惹何進與董重嫉恨。於(薊)國無益。然此舉,於(漢)朝卻大有裨益。

原因不復雜。俗語謂“上梁不正,下梁歪”。論個人修養及治國之能,太皇竇太後遠比太皇董太後、何太後,賢良淑德太多。

劉備欣然點頭:“如此,二位國相且擬表奏。言,孤請太皇竇太後,輔保幼主,垂簾監國。舉永樂少府楊彪為太傅。”

“臣等,遵命。”二人同聲下拜。

今漢治政,講求經術。太子宮官,以太傅為首。太傅可借“近水樓台”之便,向太子灌輸治政理念。太子繼位後,往往以太傅“錄尚書事”,成為事實上的丞相。太傅死,本朝即除此官,以示崇重。唯有下任皇帝登基,才會新設。

楊彪為“永樂三卿”之一。乃董太後心腹重臣。又出身名門“弘農楊氏”。保舉楊彪為太傅,便是舉楊彪為下任尚書令。曹節時日無多。一旦亡故,少帝便可命太傅楊彪,錄尚書事。如此一來,董氏外戚自當心安。

至於何氏,少帝便出何後,大將軍何進自會權傾朝野,穩坐釣魚台。且竇太後身後無人,何與董,皆可安心。待少帝元服親政,竇太後自當退位。長遠來看,何氏乃最大受益者。

當然,趨利避害,人之常情。和稀泥亦可。若行無為而治,三家皆不得罪。劉備大可上表,“三後臨朝”。然此舉,必造對立。三家明爭暗鬥,合縱連橫。百官隨之分立,政令難出。《禮記·曾子問》:“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

家國天下。薊王當以大局為重。

朝政畢,國政始。

“阿閣兵亂,死傷慘重。洛陽城中,家家聞哭聲,戶戶俱縞素。右丞來函。言,背後還有黃巾余孽行借刀殺人。”環視群臣,薊王居高下問:“先帝已崩,新帝繼位。與太平道並無仇怨,因何一再行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