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2章 漢人西徙(第2/2頁)

“齊臨菑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殷富,巨於長安。”

巨於大漢長安,可巨於薊國長安否?

最富莫過於,薊國長公主的東淩邑。

此礦區,挖掘二千年後,亦堪稱富礦。時下,簡直是遍地銅鐵,四處遺金。

劉備本想鑄錢十億。

卻不料。薊國上幣,風靡絲路沿線。隨貲庫一直從薊國延伸到西域。單單隴右便填進去十億大錢,更何況西域、薊國、關外、關內……

問過上計令陳逸,或需百億,方可足夠。

收回的兩漢五銖,亦能鑄十億。需再鑄八十億。

貨幣濫發之危,劉備豈能不知。這便思量再三,令將作館先增鑄二十億。劉備預計,增鑄新幣的這段時間,將可再回收重鑄十億新錢。二項相加,得四出文錢五十億。

加上貲庫的吸納,足可流通。

上谷烏桓,舉族被抄。先時南下逃亡的上谷漢民紛紛返鄉,耕種舊土。關隘時有藩商往來樓桑、長安、白檀三城之間。販賣關外皮毛、牛馬、藥材、玉石、珠寶。販回各種薊國名產。

除去金絲毛毯,薊國又有“蒲桃錦”、‘散花綾’入列名產。

“霍光妻遺淳於衍‘蒲桃錦’二十四匹,‘散花綾’二十五匹。綾出钜鹿陳寶光家。寶光妻傳其法,霍光召入其第,使作之。機用一百二十躡,六十日成一匹,匹值萬錢。”

前漢時,钜鹿有陳寶光妻,善織綾錦。被霍光召入,六十日織成一匹,值萬錢。普通織錦,亦需六十日,方可成匹,卻只值千錢。足見此錦之名貴。

後有钜鹿陳氏宗人,逃難薊國,傳授此法。被女工大家,王太妃慧眼識金。經親手改良後,遂成薊國名產。織造工藝亦由白湖女校,傳給國中善巧工之婦人。

所謂“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素色織物,一日可得一匹。價格自然不高。

而“蒲桃錦”、‘散花綾’卻足足要織滿六十日。足見工藝繁瑣。精工細作,亦知價格高昂。

今年四季朝服中,便有數件乃是用“蒲桃錦”、‘散花綾’織造。

上行而下效。

風靡大江南北,指日可待。

窗外風雪大作,群山皆白。隴右十月已飛雪。劉備這便擱筆。涓涓柔情,書錄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