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章 君前臣名

除去三叩九拜。“君前臣名”,亦是君臣稱謂之禮。

乃是說:臣下在皇帝面前自稱必須用其名;在皇帝面前提及其他大臣,也須稱其名。

循從尊卑有別,是君臣之禮的核心原則。“卑”身臣子,在“尊”身皇帝面前,須謙稱己名,以示尊敬。如若某位大臣被破例允許不稱其名(不包括自稱),則屬於君對臣的極高禮遇了。

“贊拜不名”、“詔書不名”。便屬此例。

被賜予“贊拜不名”的特權者,朝儀叩拜,贊禮官在皇帝面前不像宣其他官員那樣唱出其名,而用官職或爵位替代。因是在天子面前,且多是正規的朝儀場合,所以官員們視其為恩遇殊榮。

被賜以贊拜不名者,往往還賦予君臣禮制其他方面的特權。

“入朝不趨”:入朝上殿時,不像一般朝臣那樣快步趨行,可漫步緩行。

“劍履上殿”:一般官員要遵從上殿時去佩劍、脫履的尊君禮制,而有此特權者可著履、佩劍上殿。兩漢時,得此殊榮者不乏其人。如西漢之蕭何,漢末之董卓、曹操等。

這一時期,皇帝對近臣常以字相稱,不稱其名。如高祖曾於眾臣面前稱贊張良:“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裏之外,子房功也”。景帝對竇嬰稱呼其字“王孫”等。

言歸正傳。

“大哥!”

“主公。”

“二弟三弟,諸位辛苦了。”劉備掀簾笑道。

“皇帝陛下,可曾提到大哥?”張飛問道。

“嗯,陛下親自受計。”劉備笑答:“還賜下輿馬衣服,駁犀具劍。”

“嘿!俺就說。大哥內濟流民,外伐鮮卑。便是在這洛陽城中三歲小兒,亦知大哥名號。陛下焉能不問!”張飛嘿聲笑道。

“三弟言之有理。”關羽亦笑:“大哥當世人傑,陛下自當持重。”

三位家臣亦感同身受。關羽之強,這幾日早有體會。或許放眼臨鄉,只有威天神將黃忠,能與之敵。

大漢自有痞氣。

何為痞氣?便是任俠之風,江湖草莽之氣。

自皇帝以降,上到王侯公卿、下到販夫走卒,皆有俠氣,皆重忠義。故而,煌煌天漢,高有朝堂,遠有江湖。身居高位,當禮賢下士。遠在江湖,亦為知己者死。

可簡單理解為,時人皆有兩種身份。等級森嚴,不得僭越的‘官方身份’。還有意氣相投,不避生死的‘江湖身份’。

故而『朝堂結黨,江湖結義』。

任俠之風,唯有強漢。後世王朝皆不見蹤跡。甚是可惜。

於是,母親義結金蘭,劉關張桃園結義。皆傳為美譚。

時人亦不覺得有何不對,又有何不可!

君以國士待我,當以國士報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報之!君以草芥待我,當以仇寇報之!

細細品味,比起只有奴才順民的後世王朝,先秦兩漢是何等的快意恩仇。

這股痞氣,貫穿始終。

痞從何來?微末江湖。

無論身居廟堂,還是避世山野。這股與身俱來的痞氣,從未消散。一言不合,拔刀相向。心悅誠服,納頭便拜。

“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諾。”

細想,有兩個收獲。首先,錢不是萬能的,解決不了時下所有難題。其次,錢辦不到的事,豪俠卻能辦到。於是比錢財更強大的,便是江湖豪俠的千金一諾。

再看此句:“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韓非子將儒生和俠客等量齊觀。亦說明先秦兩漢時,俠客的地位,並不低。

甚至是能解決許多棘手難題的關鍵人物。

君侯和興前後兩漢的先祖一樣,也起於微末。果敢利落,快意恩仇。

一身痞氣。

大漢朝的這股痞氣,諸位看官當細細體會。切莫再以後世經驗,反套我大漢。就如被一代代去勢的蒙古戰馬。在強權面前唯唯諾諾,互相蠅營狗苟,被騸盡了血勇的後世官場職場,絕不是我大漢風尚。

由此亦可見。說書人的天賦,便是能將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只言片語、細枝末節,拼湊成一條完整的劇情線。不要去輕易懷疑一個說書人的發散思維,以及與生俱來的想象力。

北伐之戰便是例證。

關於夏育等人的那場北伐,史書上只有寥寥數筆,一語帶過。後世亦無人提及。然而,說書人卻能從零碎的史料中,拼湊出整個過程。

首先,夏育等人,能力智商,在不在線?

事實證明,三人皆是平羌宿將,通曉兵事。

為何要北伐?

顯然是鮮卑連年寇邊,為禍日重。

時機對不對?

大漢七州蝗,鮮卑四月寇邊。顯然亦受蝗災。

大漢十三州,憑什麽認為在北地大旱?

旱極而蝗。江南多水,豈能有七州連旱?故而只能是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