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大利匠城

內亂將起,草原暫且不管。先滅黃巾,平諸侯,北上草原。待整合各部,再揮師西進。羌亂可休矣。

定下和親婚期,余下諸事皆交由兩位家丞辦理。劉備與蘇伯等人泛舟巨馬水路,抵達了大利亭處。經由吞光鎧燒造成功的啟示,劉備已想好了大利亭城的建造。

“濡水又東南流,於容城縣西北大利亭東南合易水而注巨馬水也。”

大利亭在巨馬水路上遊,恰逢濡水合易水,同注巨馬水,水流湍急。蘇伯看過,若在此處建造水利機械,事半功倍。

於是,劉備準備將大利亭城督造成匠邑。

所謂匠邑,匠人之城也。

蘇伯看過水流走勢,這便言道:“主公,此地水流湍急,舟停且殊為不易,如何下樁柱?”

劉備點頭道:“然也。故而此次築城,不用樁柱。”

蘇伯身後匠人,皆面面相覷。不立樁柱,如何建樓?

劉備指著身下車輪舟言道:“盡起樓船。艙室皆以‘水密隔艙’加固。泊在此處,互相以鎖鏈連接,上鋪木板,縱橫連成城池。鎖環需能各自松解,木板也不可釘死。需要時,眾船能自行解脫。以防大火蔓延。”

“水密隔艙”是造船技藝的一項重大發明。

用水密隔板把船艙分成互不相通的獨立水密艙室。漢代已有雛形。唐宋開始大規模應用。

如此一來。在航行中,即便有一兩個艙區破損進水,也不會流到其他艙區。船體仍有相當浮力,不致沉沒。如進水太多,船身支撐不住,只要拋棄貨物,減輕載重,便不會很快沉沒,給乘客逃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如船身破損不嚴重,進水不多,只需把進水艙區內的貨物搬出,便可就地修復破損,而不會影響航行。如進水較為嚴重,無法就地修復,且又不至於沉沒,便可駛向就近港口或陸地進行修補。

因此,水密隔艙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沒能力,又增加了遠航的安全性。

馬可·波羅曾在他的遊記中,對中國的船舶作了詳細的描述。英國本瑟姆曾考察過中國的船舶結構,並對歐洲造船工藝進行改進,引進了中國的水密隔艙結構。1795年,他受英國皇家海軍的委托,設計並制造了六艘新型船只。從此,中國先進的水密隔艙結構,逐漸被歐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藝所吸收,至今仍是船舶設計中重要的結構形式。

“主公要盡起樓船,縱橫相連。以船樓為重樓。以船身為樓基。以木板鋪路。以甲板為庭院街巷?”蘇伯的表情已說明一切。

臨鄉侯天馬行空,往往出人意表。細想之下,卻又可行。

“大利亭城,將跨河岸而建。兩岸盡起幹欄重樓,河面泊滿樓船。如此水陸相連,橫欄南巨馬水路,再起水砦,以禦上遊來船。水漲而船高。水落則船降。無論水大水小,皆無妨。岸邊幹欄重樓亦能防水。如此,既能最大程度借助水利之便,又可令此城,安全無虞。”劉備將心中所想,和盤托出。

一座舟船相連,重樓綿延,水陸縱橫,高輪盡起。連機碓、連機沖、連機壓、連機排、連機磨……各種水力工坊遍地,煙囪林立,良匠能工揮汗如雨,錘擊聲不絕於耳的,巨型匠邑。在眾人的腦海中不斷勾畫,噴薄而出。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水力的強大,劉備已深有體會。

先造岸邊,再連舟船。如此水陸相濟,築造大利匠造城,自然事半功倍。且大利城扼守巨馬水上遊水路。規劃中的東平舒城,將扼守巨馬水下遊水路。北巨馬水路,有西林港扼守。如此便可保境內上下無憂。

至於官道來敵。十余座堅城足以固守。且樓桑精兵亦能禦敵於國門之外。

戶戶宅院一座,美田一頃。乃是慣例。多出的田畝,皆劃歸官田。除去給代種農人以足量薪酬,所收新谷皆入官倉。督亢、西林、酈城、南港、東港、南關,數座百萬石官倉,季季皆有新谷入庫。而君侯一家,卻只有清溪谷地那百余畝水田。正如劉備所說,母子二人,妻妾十個。美田百畝已足夠吃喝。

大利匠造城的重要作用,不言自喻。

百煉鋼刀、吞光合甲,皆有大用。便是制造插秧機、收割機、割草車、三腳耬車、機關箭車,板楯黃弩、連射盾弩……等等,亦能大大提高產能。

士農工商,劉備一視同仁。前有百工居肆,後有匠造為城。足見匠人之重要。許多新發明,新改造,皆從實踐中來。所謂三人成眾,匠心獨運。能工巧匠齊聚,集思廣益。大利城未來究竟會變成什麽樣。就連稱麒麟子的臨鄉侯,亦無法想象。

劉備甚至會想。蒸汽機會不會很快出現。

自開春以來,不斷有流民抵達臨鄉。樓桑無立錐之地。且臨鄉侯又搬出。再加上官道各處亭舍粥棚,亦有臨鄉官吏疏導分流。流民遂以宗族、鄉親、同縣為單位,被均勻分流到各城。尤其是南部諸城。收容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