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南廣陽城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吃飽飯,是一切的前提。

臨鄉所有的美好,皆建立在督亢粳米之上。北地一年一季的稻作,臨鄉上下皆嚴陣以待,不敢有失。便是此因。少君侯督造樓桑時,戶戶皆起倉樓,儲糧甚多。正是知糧食的重要。

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

道理誰都懂,然而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囤積居奇,被天下人所惡。藏富於民,卻被天下人所羨。究其原因:不患寡,只患不均。

臨鄉侯早就懂了。

有北部數城代為育秧,容城、益昌、平曲三城,加緊圍澱造田。又各得田二十萬畝。尤其是掘鯉澱。容城長盧儉說,還有許多地利未顯。

看似只有方圓五十余裏,然若加上澱區面積,容城能輕易圩田百萬畝。甚至更多。澱區實在太廣。隨著澱中澤水,流入圩田。水位漸漸降低,能被圩田的區域也越發廣大。

澱區新特產,又被擺上餐桌。

白蓮藕。澱中蓮藕,能生六節,立起有半人之高。藕體肥大,質地細膩,漿多味甜,皮薄肉厚。切開後藕孔扁圓,周圍六小孔,中間一大孔,置一晝夜,色澤不變,仍潔白如玉。

臨鄉侯以督亢粳米填塞藕孔,輔以桂花醬、飴糖、蜂蜜蒸煮成的‘桂花蜜汁藕’,隨即風靡邑中。與‘蜜酢桂花魚’一起,成為兩道遊客必點的臨鄉招牌菜。

東平舒侯彌加,一直滯留在臨鄉。所部兩萬余口,已先行趕往封邑。搭建帳篷,圈建牧場。臨鄉下遊曾遭海浸,農田盡毀,遍地荒蒿。正好用來放牧。劉備又命有經驗的農人一路隨行,剔除無法食用的毒草。用割草車盡數割取後,再犁斷草根,播種苜蓿。

東平舒城在巨馬水北岸。城郭大半坍塌,只剩殘垣斷壁。所幸地基仍在,重建不難。只不過此時劉備卻顧不上重造東平舒城。

南廣陽城大建已轟轟烈烈的展開。

南廣陽城和南關城,一上一下,一西一東,恪守巨馬水路。二城居中而守。又可通過縱橫水網,馳援南北各城。戰略位置相當重要。建城處,乃是距離北岸數裏之遙的一座荒丘。居高臨下,適合守備。

坡地適建幹欄重樓。有督亢在先,臨鄉能工駕輕就熟。木料、石材、磚瓦,皆隨船運來。先掘通護城河,再將建材分別堆在東南西北四地。由坡腳開始,四面合圍,逐次向上,排建重樓。

城池在北。港口居南。港口與城池隔巨馬水相望。港口亦有護城河環繞,亦建堅固堡墻。類似一座獨立甕城。

港城便是橋頭堡。

北地種田營造,臨鄉侯當屬第一。如此設計,必事出有因。

學壇士子們發現。西林港、南港、南廣陽港,這些與城相鄰的港口,皆與城池分離。獨立於外,又彼此關聯。究其原因,顯然是為了禦敵。港口即便被毀,被占,城池亦能完好無損。可保城內民眾無礙。

再加上城中戶戶建有倉樓。即便遇大軍圍城,亦能固守。待敵人糧盡,圍城自解。臨鄉侯未雨綢繆,以備不虞。麾下雖兵強馬壯,亦做萬全打算。萬一戰敗,固守亦能耗盡敵勢。

且與一般以裏、亭、鄉劃分的,齊民聚落不同。臨鄉方圓三百裏之內,百姓皆城居。城外放眼望去,乃是無盡的碧水青禾,別無人家。

正因水網縱橫,民眾可舟行各地,十分便捷。故而城外無邑落,只有沿官道設置的置舍、郵驛。

舟船之利遠高於車載。

尤其是改成明輪驅動後,舟船往來更加便捷。稻作借助舟船之便,可將秧苗、秧機、割稻車、稻穗、稻草,諸如此類,整個稻作過程中所用到的物資、機械,皆可靈活轉運。節省多少勞力。

軌路無法鋪設全境前,漕運實在是大愛。

隨著圩田越發深入,臨近各城的溝渠水網,漸漸連在一起。若把每座城池外的水田,比作一片肥美桑葉的話。十片桑葉(十座城池)中的五、六座已連成一片巨大無比的大桑葉。

這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即便有強敵在上遊築壩泄洪,臨鄉亦完好無損!

要多少河水,才能淹沒方圓三百裏的水田?

待整個臨鄉的水系皆連成水網。那時,才叫旱澇保收,季季大熟。

枯水時,澱區放水。豐水時,水田蓄水。若無百年一遇的大災異,臨鄉可豐衣足食。再無後顧之憂。

插秧機的出現,對劉備來說堪稱神器。

不算壯勞力的老農三人,便可輕松操持。日播一頃。五十畝美田,一日便可種完。再行田間管理,事半功倍。五十畝水田,田埂周圍,又新挖一圈深坑。坑內蓄水,乃是為曬田時,存留稻花魚苗。

時下,魚論‘頭’或‘枚’。一頭尺長的稻花魚,可賣十文。一畝水田,一季能得稻花魚百余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