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章 兵符將令

酈城、督亢二城的市樓和置樓,第一時間督造完畢。大小官吏皆從學壇委派。刺奸、賊捕,斥候、細作,紛紛入駐。令周泰、蔣欽壓力驟減。如此才好騰出手來,專心練兵。

連年大旱。巨馬水少,大澤水淺。

朝廷又行‘大雩’。

亦稱“雩禮”,略稱“雩”。乃是一種古代吉禮。古代求雨的祭祀,雩祭即祈雨。雩禮分兩種:孟夏四月由天子舉行的常規雩禮,稱“大雩帝”,以盛大的舞樂隊伍,祭祀天帝及山林川澤之神,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具有節日氣氛。另一種是因天旱而雩,不定時,用巫舞而不用樂,氣氛嚴肅,祈禱殷切。

加之酈亭和督亢二溝,分流巨馬水。督亢大澤水位下降明顯。就連被廢棄已久的臨鄉城,亦越發顯露水面。

車輪舟往來運送竹籠,碎石。築堤進度極快。數千人手,一日可築堤數百米。

古時,廣四尺,深六尺,謂之溝。

劉備在修建酈亭溝和督亢溝時,皆有擴展。廣八丈,深三丈余。

築堤通渠,並非劉備首創。

前漢歷經“文景之治”,國家資財豐厚,經濟富裕。書載“京師之財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意思是說:官倉之糧逐年增加,陳糧上壓陳糧,都裝滿了糧倉漏到了外面,腐爛了沒法吃了。長安經渭水,通大河,入東海的航運,已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要。時任大司農的鄭當時,便向皇帝獻言“引渭穿渠”。

《漢書·地理志》載:“時,鄭當時為大司農,言:‘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上,度六月罷。而渭水道九百余裏,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傍南山下,至河三百余裏,徑,易遭,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余頃,又可得以溉,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谷。’”

“(皇)上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以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矣。”

漕渠從長安引渭水入渠,循秦嶺南麓東行,後入大河。漕舟可由大河轉入漕渠直抵長安。使原來由潼關至長安的九百裏渭水彎道縮短到三百余裏,每年漕運時間由半年縮短到三月,漕運能力由原來每年數十萬石提高到六百萬石,並使渠下農田亦頗得灌溉之利。

引渭穿渠,這樣的大工程,不過用了三年時間。

一條百余裏的督亢溝水,半年足以。

歷經春夏,秋末完成築堤。

堤長九十九裏又三百七十五方步。堤面寬丈余,通高二丈余,底寬五丈。遷淮泗山民,圩田築城。

樓桑、酈城、督亢,稻田飄香,又是大熟之相。

酈亭溝堤亦有七十余裏。酈亭、督亢兩堤,堤面、斜坡皆種滿苜蓿。待苜蓿長成,西林牧民便駕高車前來割草。劉備亦派軍士沿途保護。所割牧草,皆堆入西林邑中。

樓桑與酈城、督亢,水路暢通。無論駕車還是行船,都頗為便利。只不過胡人懼水忌舟,故而喜乘高車。

築堤完畢,工匠一分為二,入酈城、督亢,協助造樓。進度加倍。

尤其是督亢城。幹欄重樓已遍布丘陵。遠遠望去,重樓長屋,鱗次節比。街道逐次擡高,又廣修人行階梯,蔚為壯觀。尤其是入夜。華燈璀璨,層疊而上。堆光如晝。

水井打的尤其深。戶戶建有水塔。塔內垂直龍骨翻車,引水上樓,飲水無憂。

一切便利與樓桑雷同。地下管網亦分成兩道。雨汙分流。雨水流入督亢溝渠。肥水注入水澤圩田。

西林邑也在清溪岸邊。出野林左行入酈亭溝渠,便可抵達酈城。沿清溪而下,過白湖水榭入右行入督亢溝渠,可達督亢城。如此便利,不建港口,豈非暴殄天物。

分一部良匠督造西林港,月余乃成。

西林港類似甕城。背後直通邑中,只需關閉邑門,便可將港口隔絕在外。港口由閻柔和新招募的胡人弓弩手坐鎮。其中不乏射雕手。胡人善射。義父黃忠統帥的弓弩手,已增至千人。山蠻胡人中的善射者,皆有入選。

統一在演武場中駐紮操練。待練成,分撥各處,拱衛城邑。弓弩手也分成伍、什、屯、曲。進出皆有號令。平時駐紮各處,戰時以符令調動。兵符將令皆握在劉備手中。

演武場的意義就在於。不僅訓練戰技,熟悉武具。還傳授行軍列陣,及營規軍紀。無論山蠻還是胡人,都需謹記。軍法無情,可不是說說而已。

趕來樓桑的青冀流民,不乏孔武有力之青壯。亦被征募入伍。

鼉龍騎增至五百。徐榮田岡等將,日日操練。馬匹皆是蘇雙和張世平從右北平郡販來。此時馬肥草長,正當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