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穿越之四百三十四

三日月宗近說得輕松, 但是任憑誰都知道,想要在一個已經完整、且未知區域仍然占據了大半部分的制度裏鉆空子,根本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且與狐之助打交道的次數越多,他們這裏的異常(審神者及所在時代)被發現的可能性就越高,與狐之助的兩次見面已經是能夠保障利益最大化與最安全下的極限。

若是還能像未曾接觸過這時代的武將、這時代的戰火一樣, 不問緣由地就去信任時之政府就好了——可是現在他們越深入了解, 明白時之政府並非利益糾葛妥協下的產物、而是真正順應時局與危機出現的角色, 就越能清晰地意識到三郎與時之政府間的沖突。這個沖突或許致命,或許不致命, 但總歸不是他們敢於在現在就孤注一擲來場豪賭的類型。

並且, 直至現在,明智光秀仍然沒有反叛三郎——不,甚至是仍然沒有大規模調動軍隊的舉動。而撇去明智光秀, 再看其他的武將,即使是最有嫌疑對三郎生出反骨的羽柴秀吉, 也尚欠缺了些許將織田家前家督殺害的動機與勢力。

而此時已經到了六月。

明智光秀先前和三郎商定的兵法已經開始在明智軍中試行, 雖然還沒有正式出戰,但被條框嚴格限制了行軍時的配置與數量足輕們面貌反而變得精神起來。意圖以這批足輕為範本拿出更出彩的戰果、進而以陽謀逼迫其他將領采取相同的行軍方針, 明智光秀拿出了比以往還要更加謹慎的態度,難得的推拒了三郎進攻因幡國的命令——順理成章地,這個命令改落在了羽柴秀吉的頭上。

附帶一提, 丹羽長秀幫忙爭取的。

從行軍的方向或是從之前的軍事布局上, 羽柴秀吉都是更合適用來進攻因幡國的人選。不知道明智光秀目前推行新的兵法的真正理由, 丹羽長秀一開始對於三郎將重任交到明智光秀手上也只是稍有些不滿——畢竟明智光秀所在的地方與因幡國的距離也不算遠, 並非完成不了攻打的任務,而且三郎對明智光秀一向偏愛。但在明智光秀拒絕此任務後,丹羽長秀反而真正的被引起了怒意,對明智光秀本人也越發警惕起來。

……嗯,從丹羽長秀的角度是這樣的。

明智光秀拒絕進攻因幡國並不是因為認為自己不合適、想要推選更加適應這次戰爭的人選,而是純粹的想要作為策應的部隊。這說得好聽是明智光秀為了以防萬一準備作為後備、隨時可以前往前線各地救援,實際上卻是明智光秀為了騰出時間來練兵而拒絕了三郎的命令。

即使三郎的命令有偏頗之處,但綜合大局來看,他選擇明智光秀並不會產生什麽大問題。也就是說,明智光秀是完全出於自己的私欲,而拒絕接受三郎的命令!!

簡直狂妄!

無禮至極!!

以丹羽長秀的目光去看,是絕無可能發現明智光秀練兵行為的深意的——不,不止是丹羽長秀,換做這時代的其他武將也是一樣。這並非是他們頭腦愚鈍、見識短淺,而是實實在在的思維上差異太大。這和三郎早年間開放關所不一樣——三郎開放關所為的是促進領地內商業的發展,即使在戰國時期顯得格格不入,也到底是早有痕跡。要知道,堺的商人早已形成一股龐大的勢力,其他地區的大名未必沒有意識到和拉攏過,只是只有三郎略過了明顯的“堺的商人”,在實力孱弱的早期將注意力集中在了並不顯眼的行商上。

明智光秀想要進行的、兵法上的統一,何止是狂妄或是超前這類詞可以形容

他直接挑戰了這時代武將謀得榮耀、甚至賴以生存的根基,以近乎理所當然的態度,想要將所有軍隊都化為“織田軍”,權力盡數集結於三郎之手。即使目前他只是將自己的軍隊作為試行點,在三郎一統天下、在“明智軍”依靠新兵法大放光彩之前都不會有下一步的舉動,這想法本身就已經足夠令人瞠目結舌。

即使目前用的是“明智光秀”的名字,他也確乎是無視規則、挑戰規則、並試圖制定規則的上位者“織田信長”。

但也可惜的是,在織田武將這一身份的掩蓋之下、在他想要為之集權的人是三郎而非他本人的前提下,他這種超乎時代的謀略,也只能展現出表面的部分——也就是丹羽長秀看到的那一部分。

丹羽長秀是這時代中難得的智勇雙全的將領,卻並非天生的上位者。

……不,應該說,即使是這時代的上位者,也不會有明智光秀和三郎的膽量與眼光。

尤記得明智光秀做出殘忍之事並讓三郎背鍋(純屬巧合)的往事,丹羽長秀只覺得喉頭泛苦,幾乎就要放下手頭的事務,馬不停蹄地跑去安土城對三郎進行勸誡了。

明智光秀這種行為已經不能稱之為恃寵而驕了!他已經是實打實的在無視三郎的威嚴,即使立刻舉兵反叛織田,丹羽長秀也不會覺得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