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穿越之三百四十九

對上月城城主赤松政範的勸說最終以失敗告終——羽柴秀吉的態度已經從一開始的友善變成了威脅, 但赤松政範最終還是堅持站在毛利一方,只是在聯合宇多喜家與毛利家的援軍主動對姬路城發起進攻,與沒有必勝的信心而選擇籠城之間,選擇了後者。

這個結果羽柴秀吉說不上滿意,但也說不上不滿意。能夠快速將上月城收入囊中最好, 但是他本就清楚毛利家的影響力,對於赤松政範最終做出的決定並不意外, 而且對方做出的籠城決定, 某方面來說正合了羽柴秀吉的心思。

之前就曾說過,羽柴秀吉早已打探了上月城附近的地形。他作為曾經的探子,對這方面有種出乎尋常的敏銳, 甚至對於如何從支城一步步打到主城, 也早已做好了計劃。正因如此,他也才能風輕雲淡的拒絕三日月宗近刺殺的提議(三日月宗近沒說過)。幾乎是在赤松政範對於他的最後通牒做出的回復遞到了他手上的當日, 羽柴秀吉就迫不及待的領軍出發, 而竹中半兵衛與黑田如水都和他先前所想的那樣了,化為了此次進攻的先鋒。

上月城正位於播磨佐用郡的中心位置, 四周坐落著不少城池。羽柴秀吉想要攻打上月城, 長驅直入、直指目標是行不通的。

雖然三郎的戰術很多情況下都是一言難盡、目的明確, 但是不得不說,他靈光一現的次數著實不少。哪怕他自己並沒有意識到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只是理所當然的這麽去做,這些戰術也會在當時或事後被解讀出其他的含義, 將三郎的形象越發的往與當事人截然相反的地方扭曲了。

和其他家臣一樣覺得三郎實際上心思深沉, 又因為出身的限制並沒有學習兵法的條件。羽柴秀吉能夠快速地爬上今日這種高位, 靠的是他在行兵打仗上的天賦,也靠的是對三郎每一次戰役的學習。雖說三郎本意完全被扭曲了,針對這種被扭曲的想法進行思考的羽柴秀吉根本沒有辦法學到三郎的本質……但是在一連數年的腦補和學習後,羽柴秀吉最終還是成功地學習到了三郎的戰術風格,哪怕和三郎每次作戰都是靠著靈光一現與任性截然相反,陰謀陽謀天時地利都要考慮進去的羽柴秀吉要辛苦很多——現在的羽柴秀吉,也能算是出色的繼承了三郎的軍事思想的人了。甚至連他的行軍風格都因此與三郎頗為一致。

這,大概也能算是某種意義上的殊途同歸吧。

沒有急著直接表示對上月城的敵意,羽柴秀吉先選擇攻擊佐用城,而後再將德久城與千種川一並發展為戰場。在德久城終於支持不住、向外求援後,羽柴秀吉也沒有阻攔,反而在目睹了求援的騎兵奔出去之後,在援兵前來的路上埋下伏兵,提前與援軍交戰,最終順勢將德久城求救的櫛田砦一並攻下。

將這兩邊的城池納入掌心後,竹中半兵衛與黑田如水也還沒有閑著,而是再度充做先頭部隊,先攻擊福原城附近的高倉山,再以高倉山作為據點布下本陣,攻向福原城。

攻城的時候,羽柴秀吉又提前一步,拿下了釜須坂。等到福原城的城主福原則尚連連敗退、不得不向釜須坂求援的時候,那裏的將領已經倒戈,福原則尚派去求援的軍隊也因此覆滅。福原城一時間孤立無援,難以保證還有足夠求援的部隊能調出,更難以確定城落之前能及時帶回援軍——因此,福原城的城主最終切腹,城池也隨之陷落。

只用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羽柴秀吉就成功地拿下了上月城之外的其他城池。

他不用顧忌佐用郡的城池會聯合起來將他擊退、甚至是誘敵後圍困在內。為了追求時間上的迅速,不給上月城的赤松政範以反應的時間,羽柴秀吉這一連串的戰鬥談不上輕而易舉,卻被他用各種巧妙的計策,硬生生地堆出了勢如破竹的氣勢。赤松政範在聯合援軍主動出擊,與緊閉城門守城不出中選擇了後者,因此在羽柴秀吉真正攻到城下的時候,他完全喪失了先手——四周的城池都已經被羽柴秀吉拿下,宇多喜的援軍與毛利的援軍隔著一段距離,都沒有那麽快到,此時若想與羽柴秀吉對戰,赤松政範能憑借的只有自己家的軍事力量。

但是,羽柴秀吉連完全展示自身實力的機會都沒有給他。

羽柴秀吉當然可以穩紮穩打,軟硬兼施——就像是明智光秀做的那樣。在他展現出了不遜於織田信長(三郎)的狂暴作風後,他的行軍就天然具有一份威懾力,之前埋伏伏兵的策略在讓人拍案叫絕的同時也能夠讓人心生畏懼。如果是在這種時候放緩角度,再一一勸說,佐用郡未嘗不能以更平和的方式落入羽柴秀吉的手中。

可惜的是羽柴秀吉不願意等。

他的人手也是一大弱勢。羽柴秀長被他放在了竹田城,目前他麾下能用且好用的將領只有寥寥幾個。在狂風暴雨般攻擊城池時,這還看不出多少弱勢,只是分兵上有些艱難而已;但是一旦要將短期作戰發展為長期的、和平的作戰,這一缺陷就容易暴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