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穿越之二百一十五

在做出這個決定之前,武田勝賴聽的正是有關鳶巢山的戰報。

不管在突襲鳶巢山的事情上, 酒井忠次以及壓切長谷部等人到底遇到了怎樣的情況, 總之他們就如歷史所記敘的那樣出色地完成了攻城的任務。武田家的三枝守友被殺, 好不容易逃出城的高坂昌澄等人也在酒井忠次派出去的追兵的襲擊下或死或傷。他們並不是武田家籍籍無名的家臣將領,而是兇名在外的猛將。光看將領上的損失就足夠讓武田勝賴痛心了,更別說鳶巢山對於這次武田軍的軍事意義十分重要,被攻下了鳶巢山, 就意味著後路被切斷, 而且原本已經十拿九穩的長筱城也會在鳶巢山被織田德川占領後重新被激起士氣,為取得長筱城而耗費的時間平白無故又多了不少。

武田勝賴原本最缺的就是時間了。

與織田家兵農分離的政策不一樣, 武田軍實行的是諸多大名都采用的以農充兵的政策——從這點看來,織田信長思維的神奇之處又得到了體現。

但織田家的兵農分離保證了織田信長的出兵不會受農時的影響、領地內的糧食產量的得到了穩定的保證,農民家除長子之外的次子、三子等均入軍營,某方面上也維持了社會上的安穩——但這也並不是沒有缺陷。首先要維持這種政策就要在征兵上格外多些顧慮,而連綿的戰火又讓織田家不可能停止擴充軍隊, 也只是織田家的領地越來越大、兵源增加了,才能繼續維持有幾萬大軍的規模。而且田地勞作本身費時費力, 倘若農民家原有五口男丁可以勞作, 在織田家征兵之後,偌大的田地也就只有農民家的父親與長子來耕種,這也等同於削減了勞動力。

相比之下,武田家的政策是多方大名有志一同地使用的、十分優良的政策。織田家的兵農分離固然有了奇效, 但武田軍的可農可兵的構造首先就決定了武田的領地內民風彪悍, 勞動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也只是這一次, 武田勝賴選擇在農時出兵,才會讓整個武田軍都多了一絲緊迫感。

不管是在戰時還是在平日,糧食都是十分重要的存在。甲斐的地形本來就平地稀少,大米還要去供應領主與武士,能供農民填飽肚子的只有玉米、豆類等等地位不高的糧食作物,甚至有些種植的水果也要被他們拿來充饑。眼下雨水綿綿,正是適合種植糧食、侍弄作物的時候,如果不能及時趕回去,農民們就有可能要在今年忍饑挨餓——而他們恰好占據了武田軍的大部分。

武田勝賴並不是不懂這一點。他確實沒有能比擬父親武田信玄的軍事才能,在兒子信勝被武田信玄立為繼承人之前,他甚至已經改姓了母姓諏訪,但他對武田信玄沒有多少父子情誼、在武田家也沒有多少根基,並不代表他不具有野心與實現野心的資質。武田的礦產日益下降,為此做出必須進攻他人以擴大領土、不惜違背父親信玄“不能主動出兵”的臨死前囑咐的武田勝賴,顯然也有著足夠的戰略眼光——如果真的聽從父命,哪怕真田幸隆仍然健在,武田軍的綜合實力也會下降。而在這個戰火連天的戰國時代,實力下降只會招惹來他人的覬覦。

他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缺點,恐怕就是仍然沒能在武田家建立起足夠的威信來吧。而且戰略眼光只是才能的一種,並不能代表武田勝賴這個人的綜合能力足夠高,面對織田信長這種時不時就有些奇思妙想、又像是被虛無縹緲的天命眷顧的人,他還遠做不到像武田信玄那樣,才一出兵就給織田德川帶來沉重的壓力。

想起之前攻打東美濃和高天神城時,如有神助的攻城過程,武田勝賴又覺得倘若真的有“天命”存在的話,恐怕也已經放棄了織田信長,改而選擇他了。

畢竟就算鳶巢山失守、長筱城遲遲沒有攻破——倘若綜合一切來看的話,面對織田德川加起來比武田軍兩倍還多的兵力,武田竟然也不是沒有勝算的啊!

決定性的人數差距都能打破,上天難道不是站在他這一邊的嗎!織田信長酷愛使用鐵炮、結果這兩日都是暴雨,信長所自豪的鐵炮完全沒有派上用場的機會,這豈不是上天都在幫他創造出時機嗎!

織德聯軍的大軍已經在設樂原設陣,只要攻破了織德聯軍這一主力,原本就已經是強弩之末的長筱城也就再也沒有抵抗的士氣,武田軍起兵回去也還能趕上農時。無論怎麽樣想,放棄長筱城而攻打設樂原都是有益無害的。

武田勝賴肯定地這麽想道,也就這麽向著他的諸多家臣這麽說了。

“絕對不行!”

當即就有武田家臣對武田勝賴提出了反駁。

“我們應當用信玄公的戰法,不應該與織田家正面抵抗!光是人數就已經足以陷武田於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