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才會相思,便害相思(五)……

原本朝中百官已然是大部分支持先派人去南陽城查看, 再決定是否出兵。

因為僅憑魏王一道折子實在缺少說服力。

畢竟遞折子回來的是原本應當在自己封地的魏王,而不是南陽別駕。

在根本不了解具體情況時,誰也不敢直接提出兵。

天子也難以做這個決定。

盡管庫高國曾在多年前敗於大恒, 但這些年兩國之間再未有過齟齬。

且大恒也有十余年未曾對外宣戰,當初能帶兵的將才如今都不再年輕,若眼下真要貿然派兵, 準備不充分也很容易陷於被動。

而近幾年庫高國發展也十分迅速,比之大恒也相差無幾。

真到了兩軍對陣, 誰也不知會是個什麽結果。

若庫高國眼下果真已對大恒宣戰, 且兵臨兩國邊界, 大恒應戰是理所應當, 可偏偏明面上庫高並無行動。

誰也不願因著魏王一封上書便去賭。

若魏王所說有誤, 大恒便是貿然派兵再加上主動挑釁,於戰略上便限於不利。

倒不若先派了人去南陽城查看情況再做決定。

原本已經這樣計劃好了, 可天子在下旨前又想到當初曾領軍於庫高一戰的鎮軍大將軍。

他覺著對方曾和庫高國打過交道,比起朝中這些甚至有些都未去過庫高的朝臣, 鎮軍大將軍應當要了解得多。

因此天子便專程派了人去鎮軍大將軍府上,將魏王所書奏疏內容告知, 再問了他的意見。

最終得到的答復是應當馬上出兵。

鎮軍大將軍在了解情況後, 親自寫了封信,讓那去府上的內侍帶回宮中交給天子。

而天子在看完那封信後, 最終力排眾議,直接下旨, 認命在京中領了閑差,在家中休養的名威將軍為帥,命其領兵二十萬,即日出發前往南陽城外兩國邊境。

這位名威將軍也就鎮軍大將軍曾經的副將, 當初魏王戍邊時的上級。

也是這次為數不多的支持即刻出兵的人之一。

他和自己曾經的老元帥鎮軍大將軍想的一樣,庫高國人素來狡猾,且擅長各種手段,而魏王不是輕易危言聳聽之人。那奏疏中所言必定是真的,且魏王也提過,自己會調親衛趕往南陽,先拖住庫高一段時日。

要知道,大恒律令,親王國中親衛無詔不得輕易離開封地,否則情節嚴重視同謀逆。

魏王敢將自己親衛調至南陽,便代表南陽城中確實情況危急,因此他才顧不得這許多。

而之所以只有魏王上書,南陽別駕沒有上奏告知情況,很可能確實已經被奪了權。

往南陽城外駐兵,最終打與不打,是另一回事。

總還會有回旋余地。

可不派兵,若庫高果真意在大恒,等到對方拿了兩城後再宣戰,屆時便已來不及了。

朝中百官之所以反對出兵,是因為擔心若只是誤會一場,會因此激怒庫高,屆時一場大戰無法避免。

但鎮軍大將軍和名威將軍都是曾和庫高打過交道的,自然知道對方的狡猾之處。

因此力主出兵。

天子原本也是想著出兵的,只是先前反對之聲多,便只好暫且擱置。

眼下權衡利弊,他最終決定出兵。

只是決定匆忙,有了元帥,還需左右將軍,可朝中旁的武將有人稱病,有的便是年紀尚輕,不過領了武將之職,甚至連邊關都未去過。

當個副將可以,做元帥左右臂膀卻是不合適。

天子因此於朝中尋覓良久,才尋得一能任左將軍一職之人。

可右將軍一職卻是只能空缺。

不過後來那名威將軍似是想到有人合適,便請示天子。

於是大軍出發那日,天子任命詔書便先一步叫人快馬送去南陽城。

那名威將軍舉薦了魏王。

只因當初魏王曾在他手下戍邊,他知曉魏王的才能。

而如今魏王又恰好在南陽,庫高眼下的情況她最為清楚,因此右將軍由他擔任最為合適。

因著事關緊急,送信的驛使自然不敢怠慢,日夜兼程,跑死了不知多少匹馬,換了四五個驛使,最終在半月內將天子詔書送到南陽城魏王手中。

而此時的魏王已然帶著城中守衛和自己親衛守了半月。

那幾個先前被抓住的庫高國人一直還被關押在南陽州府的牢中,而庫高那邊見魏王帶著親衛在,自然不敢輕舉妄動,暫時打消了入城計劃。

可魏王也始終只是障眼法罷了,若遲遲等不到京中援軍,庫高遲早發現真相,屆時想要抱保住南陽便難了。

更不必說雲滄城內那些中毒之人所需的解藥還未煉制完畢,若庫高強行出兵攻下南陽,屆時趁著雲滄打亂再一舉奪下雲滄,魏王先前所做便都功虧一簣。

好在他等來的是陛下下旨出兵的消息。

同時也知道了,陛下認命他為右將軍。

得知這個消息,他十分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