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權與錢,絕殺!

“關於女子唱戲這件事,歷朝歷代都有記載,而且,清朝時期也有許多記載,怎麽就不讓登台呢?”

“確實,歷朝歷代都有記載,就算是元明,也都沒什麽大不了,而至於清朝嘛,是到了清後期,女子才可以唱京劇。”

“你為何如此強調後期跟京劇?”

“這就是所謂的大清律法,京劇就是不讓女人來唱,至於我說後期,是因為清後期還講什麽法呀,賣官鬻爵都是常事,女子登台唱戲自然不算個事兒。”

“那既然不算大事,王大編劇為何糾結這個細節?”

“若是有觀眾揪住這細節不放呢?我相信這部戲要面對的是廣大人民群眾,我聽過一句話叫做‘高手在民間’,若是有人對這個細節挑毛病,從而影響了整部戲的評價,這怎麽辦?”

“你這是故意誇大!”

隨著王譽挑出在清朝時期女子不能唱戲這個毛病,《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戲的‘文鬥’就正式拉開。

身為《戲曲研究》雜志編輯部主任,王振前邊聽邊微笑。

文人打嘴仗,這根本就不算什麽,自古以來,筆戰文鬥,就沒停下來過,解放前那會兒比現在激烈的多了。

就說魯迅先生那一篇篇的雜文都是怎麽回事?

那其實就是筆戰!

而且那個時候更加的兇險,一個鬧不好就有性命之憂。

現在嘛,平和的多了,咱們這是人民內部矛盾,上升不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但有些東西,也確實得講上一講,說上一說,不然就會出問題。

就說這部《鐵齒銅牙紀曉嵐》,這是一部反腐劇,擺明了是借古諷今,當然了,咱們諷刺的是那些貪汙犯,對那些想伸手的家夥做個警示。

自然,叫老百姓一看,也高高興興,樂樂呵呵,這算是最好。

現在所爭的杜小月,王振前也是知道。

因為那個‘乾隆’拖的有些久,所以,在之前大家也做了一些交流。

杜小月跟莫愁這兩個角色,演員沒定下來,但劇本裏面已經定了。

這定的是人物性格,也就是角色的大概輪廓,但具體怎麽寫,就看他們三個編劇團隊的了。如此做法有個好處,那就是可以按照這個人物性格去找演員。

現在的情況就是,三個劇本,就有三個杜小月跟三個莫愁,但性格大概一致。

有趣的是故事,這三個劇本竟然大同小異!

奇怪嗎?莫非是互相抄襲?

還真不是。

王振前看的很清楚,也想的很明白。

乾隆下江南,以生母成迷這個民間傳說做引子,這實際上是常見的手法。

而三個劇本裏面又全都提到了貪汙案的起源,是大水災。

為什麽寫水災?

去年發生的大洪水,咱們國人上下一心,扛住了,挺過來了!

所以,這是聯系現實,而且,也是警示,誰敢在這次的災後重建裏面搞事情,看看咱們這部戲吧,你們還能有那和珅聰明?

然後,以生母來作為整個貪汙案的關鍵一環,這其實也是劇本編寫裏的常見手法,這麽寫容易制造出戲劇沖突,也更能震撼人心。

當然了,到了這個地方,三個劇本都有所不同。

周靜之的本子裏面,乾隆生母是幕後最大的貪汙犯,她的錢莊進行洗錢,給許多官員提供了融資渠道。

而最終,她與乾隆相認訴說的真相是,自己恨這大清!

她與親兒子不能相見,這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憤怒積壓數十年,終於讓她找到了這個機會。

到了史亢的劇本裏,他這嬉笑怒罵的小段子挺多的,文字帶著一種玩世不恭的感覺,諷刺意味很強。

乾隆生母的這個劇情,他最後給寫成了一個大騙子!

就是說,整個的這生母成迷,本身就是假的,就是為了騙乾隆老兒。

但這個寫法……感覺有些怪怪的。

最後,便是陳聞貴他們團隊的這個劇本。

大法會?

反清復明?!

這讀到後面,實在是讓人吃了一驚。

當然,這個情節安排其實並不如何突兀,在前面是做過一些鋪墊的,比如杜小月跟莫愁告狀的途中,就遇到過大法會的阻撓。

顯然,帶著很濃烈的陰謀懸疑感覺。

而且……這也是聯系實際呀!

大法會這個名字,跟那個不能提名字的,太像了。

說實話,王振前在看三個劇本的時候,陳聞貴的這個劇本他看著是最有意思,特別是對杜小月的設定。

杜小月在周靜之那裏是戲班子唱戲的,但在陳聞貴這裏是個‘俠女’。

只是這個俠女比較單純,以前行俠仗義,總是弄錯,把好人給當成了壞人,而這次更是因為與莫愁產生了誤會,後來知道真相,便拼了命也要幫她告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