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章、輕重之爭

已入深秋的鹹陽城,此時冷寂異常。

須知鹹陽乃是大秦之都,自始皇帝至今,經營了百數十年,特別是烈武帝好大喜功,在位之時,多有經營。比如說他喜好楓樹,故此從山林之中挖了千棵楓樹,種於鹹陽城的宮室之中,而那些溜須拍馬的官員知其所好,又變本加利,在整個鹹陽城的街頭巷尾種下了數以萬計的楓樹。在數十年之後,這些楓樹大半都長大,因此一至秋日,鹹陽城正街兩側便楓紅如火,景色異常壯麗。

但今年的深秋,那些楓葉已然不見,只余光禿禿的樹枝,還有大火過後的焦痕。

這些都是北軍之變所遺留的痕跡——北軍發動叛亂之後,整個鹹陽城都陷入了混亂,其規模比起此前的鹹陽之亂還要大,那些作奸犯科者少不得趁火打劫,而廝殺成一團的北軍、南軍,或為了攻堅,或為了阻滯也少不得在一些關鍵所在縱火。那幾日混亂之中,鹹陽城的六分之一都被焚毀,這些楓樹只燒掉葉子,倒算是幸運了。

畢竟燒掉的葉子來年春時還能長起,而燒掉的房子與人,卻長不回來了。

司馬亮的牛車便行在這樣的街道之上。

他乘牛車而不是馬車,一來是因為覺得牛不緊不慢的性子與自己的性格相合,二也是因為年邁而牛車平穩。反正無論是牛車還是馬車,他身邊該有的儀仗都不缺少:六百騎護衛、大秦丞相旗號、各種旗牌,諸如此類,街頭雖然沒有什麽行人,但有他這一行,倒平添了些熱鬧。

對於鹹陽城街頭的冷寂,司馬亮相當滿意。

他是詩書傳家的世家大族,因此自然而然是儒家立場,老夫子孔子所倡者,無非是仁與禮二字。仁暫且不說,這禮指的便是秩序,上下尊卑要有秩序,士農工商亦要有秩序。若象往常一樣,街頭熙熙攘攘,卻令商賈之流服朱穿紫,市中人頭攢動,卻讓婦人女子拋頭露面,那就是無序。無序的繁榮,還不如有序的冷寂,至少司馬亮是真心這樣認為的。

“如今眾正盈朝,鹹陽城秩序井然,實在是可喜可賀之事。”旁邊的王循之望見司馬亮面上的神情,當即奉承說道。

此時大秦的九姓十一家形成了一種比較奇詭的局面,老輩人,主要是那些四十歲以上之人,大多數都站在了司馬亮這邊。九姓十一家的家主和掌握實權者,大多數都是這個年紀,也正因此,司馬亮才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制造出這麽大的聲勢,動員起九姓十一家七成以上的力量來。但與此同時,九姓十一家的年輕一代,主要是三十歲以下的這一批年少者,則大多數占在了謝楠那一邊,所以哪怕嬴吉與謝楠、李非退出了鹹陽,卻還能在司馬亮的老巢洛陽立足——在某種程度上說,嬴吉是與司馬亮換了一個地方呆著。

也正因此,哪怕嬴吉、李非對司馬亮恨之入骨,卻仍然沒有誅盡三川司馬氏一族。畢竟就在謝楠手下,便有三川司馬氏年輕一代十余人在效力,而與司馬氏多年聯姻之下,若真誅盡司馬氏一族,只怕其余九姓十一家也要家家哭喪了。

“丞相,今日之事,還須拿出決斷來。”在司馬亮身邊,倒也不都是一昧吹捧奉承之人,此時開口的,便是夏琦。

沒錯,就是想著當丞相最不濟也要當個禦史大夫或者太尉的夏琦。

在大將軍之死中,夏琦自認出力不小,但事後論功行賞,他不但沒有弄到丞相之職,甚至連常晏扔下的禦史大夫之職都沒撈著——畢竟謝楠身邊一堆九姓十一家的青壯需要名位、朝中也有一堆實力派需要安撫。夏琦除了爵位晉了一級之外,什麽都沒有撈著,這讓他懷恨在心,因此當司馬亮稍作誘惑,他立刻就同意了。北軍之變能夠順利,與他這位大鴻臚居中傳遞消息也有關系,而在趕走嬴吉之後論功行賞,他也終於得到了朝思暮想的太尉一職——丞相顯然是司馬亮自留的,這個太尉已經是能夠給夏琦的最極限了。

只不過此時大秦有兩個太尉,一個是夏琦,另一個是隨嬴吉一起東走洛陽的李非。夏琦這幾年經歷這麽多事情,也算是歷練出來了,因此深知軍權的重要性,他所說的要下決斷,便是要司馬亮重建南軍系統。

如今隨嬴吉去了洛陽的南軍,自然不被鹹陽這個還沒有皇帝的小朝廷承認,而北軍四校尉又漸跋扈,在夏琦看來,重建南軍,乃是重中之重。他還想著將這支重建的南軍掌握在自己手中——他算是看透了,此時亂世將起,手中若沒有九姓十一家這樣的實力,那就要有軍隊,否則做任何事情,都不得自由。

但司馬亮也有司馬亮的難處。

重建南軍,要人,要錢,要糧。南軍這邊多撥人錢糧,那北軍那邊就要削減。如今鹹陽小朝廷政治上靠他與夏琦的聲望,軍事上卻是仰賴於北軍四校尉,若為此事造成雙方的分裂,那鹹陽小朝廷就會瞬間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