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故事中人(第2/2頁)

待到婁元坐定,另外兩個考生也進來了,其中有一個是宋燾,是淄川廩生,另一個叫做張永,是長山縣的秀才,這兩個人,都是原本《考城隍》篇目中的主人公。

宋燾來到大殿之中,舉目望去,看到正面大殿坐著一些官員,宋燾多不認識,唯有最上面的關聖帝君,他是知道的。

三個人來齊之後,陰差便將三個試卷發了下去。

一人二人,有心無心。

三人均拿出毛筆,開始做起文章,他們三個都算是有才學的人,也是專門做命題作文出身的,此時寫起文章,可謂得心應手,個個都將自己的見解化為文字,寫在了試卷上面。

過不多時,三個人文章都寫完了,陰差收了三人文章,拿著到這邊讓諸位傳閱。

蘇陽坐在人群之中,自然也有傳閱機會,沒一會兒就有文章傳閱到了身前,這是張秀才所做,張秀才的書文,將一人二人論為個人和群體,有心和無心論做引路人和跟風狗,也是一篇好文章,只可惜偏了今日考城隍的真意。

心中品評一番,將文章遞給了後面的司主。

又過了一會兒,宋燾的文章也傳了過來,蘇陽接過,看這一篇文章,讓蘇陽也不由稱贊精妙。

儒家有“君子慎獨”一說,是說人在一個人的時候,更應該慎重,故此宋燾所寫的一人二人,就是在人前人後,有心無心,則說的是有無報答之心,在這一篇文章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有心行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的話,這個有心行善,說的是你拿著想要得到回報目的的心做善事,就算是做了善事,陰司也不會給予封賞。

像是某女極其漂亮,但是家貧,於是某地主濟度此女家人,讓這一家脫貧致富,又讓家中男丁讀書,這算是做好事,但這地主一開始心思不純,能夠得到漂亮女子,卻沒有陰司功德。

同理對應的是假慈善之名,而掩不軌之事者。

無心為惡,雖惡不罰解釋就簡單的多,就是因為某些人無心的事情,從來沒有發惡心,而釀就惡果,即便是出了惡事,也不應該懲罰。

這一篇文章,即合聖賢書中的東西,又合眾位司主的心意,故此讓眾位司主看的一個個眉開眼笑,很快就遞到了閻羅王和關聖帝君兩人身前。

最後,就是眾司主一個個皺著眉頭,傳到了蘇陽身邊的文章。

這是婁元所做。

一人二人,就是公私分明,將公家的自己和平日的自己分割開來,有心無心,則是存善心,去私心,做過代城隍,婁元文筆犀利,筆下所言皆一針見血,不經意的便戳中了眾多司主的痛處,文中雖然沒有“有心行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這種話,但這去私心一條,比起宋燾的文章倒是更和題意。

蘇陽看過之後,將文章遞給了下一個司主,由司主看過之後,交給閻羅和關聖帝君兩人評判。

關聖帝君和閻羅王李兩人在上面評判文章,待到文章讀完之後,兩人小小交換一下意見,將心中名額定了下來。

“閻羅。”

糾察司主起身說道:“三篇文章,婁生所寫過於怪險,不是聖人正論,張生所寫,則是世間現狀,於陰司無礙,倒是朱生文章漂亮,當為城隍。”

這話一說,下面的眾位司主均在相應。

“去私心怎就不是聖賢道理?”

閻羅聽後說道:“公私分明,將公家的自己和平日的自己分割開來,正是你們所需的……婁元,河南青雲山少一個縣令,你可願當?”

婁元聞言,連忙站起身來,到前面跪下受封,口呼:“願意。”

閻羅點頭,將蘇陽剛剛退還回來的城隍物品全部傳給了婁元,囑咐婁元按照文章所說,公私分明,時時打掃心靈,以去個人私心。

婁元自然聽從閻羅的話。

當下就有陰差前來,將宋燾,張永兩個魂魄一並往家中送去。

閻羅王此時尚未真正上任,在關聖帝君的主持之下,閻羅王李真正的上任,坐上了閻羅職位,蘇陽這個代理閻羅,青雲城隍爺卸職離去。

“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

夜空中,有一首送別詩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