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第2/3頁)

文閣百位先生都停下了手頭的閱卷,等待大先生的抉擇。

“你暫時不用閱卷了,去文閣第九層面壁三天再下來。”

“是。”江東羽沒有去問桃花鎮考生的處理,他現在已經沒法再考慮其他,做錯了事總要付出代價。

待江東羽走後,唐文山才開口道:“文閣第九層我都沒去過,你讓他上去這算懲罰?”

汪書涵瞪了一眼唐文山,惱怒道:“你閉嘴,別告訴我此事你不知道。”

唐文山當眾被汪書涵教訓,露出些許訕笑,論年齡,他可比汪書涵大,只是他乃入道者,不顯老罷了,唐文山不在意的道:“看你半只腳快入土了,我不和你計較。”

汪書涵胡子一吹,指著唐文山:“你給我滾。”

“德行,我還不想在這關禁閉呢。”唐文山也動了真火,大手一揮,直接離開了文閣。

“繼續閱卷!”汪書涵沉聲道,眾人禁聲,連忙開始手頭上的閱卷。

文閣九層,空曠如野,只有一座人形雕像擺在中央。

作為文閣的至高層,能來此的人少之又少,而江東羽卻沒有想到,這裏除了一座雕像再無其他。

“此人是誰?”江東羽心中疑惑,他來到雕像面前,心懷虔誠,能夠放在文閣至高層的雕像,必是文宗聖人般的存在。

走近了,江東羽才發現在雕像的腳下,有著一片文章被刻在地上。

“老子五千文!”江東羽心中大撼,傳聞老子五千文是聖人的智慧文,闡述天地真理,大到宇宙至理,小到為人處事皆有詳述,而老子則是文人三聖之一,只是老子五千文在世俗中流傳的都是缺本,寥寥幾句並不全面,江東羽曾看過三言便感觸極深。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的表現在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甘居眾人之所唾棄,所以水最接近於大道。

而老子五千文的每一言卻都可以有很多理解,上善若水難道是讓武者未來都以水入道嗎?是也不是,是告訴人真正的善是什麽嗎?是也不是,是告訴上位者如何治理國家嗎?是也不是,每一言都可反復推敲,不論怎麽想,卻都很有道理,無人可以推翻。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便是江東羽在古籍中所看過的殘篇,其中的至理是江東羽如今都沒有辦法讀透的。

而現在他卻有幸可以看到全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第一章開始,江東羽開始閱讀,他讀的很慢,每一句都要反復思之,問之,推敲之,直到想不通才繼續下一章,至於想明白那是沒辦法全部想明白的,至少暫時是這樣。

江東羽跪在老子的雕像前,宛如虔誠的信徒觀摩聖人的經典,表情神聖而又莊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待讀完第八十一章後,江東羽倒頭大睡,他太累了。

在睡夢中,他回到學堂晨讀之景,他看到天地未開之時,他見到了聖賢尊者,與之問道,向其請教,他還看到老子騎牛西去只留下老子五千文,他看到了太多,三千年前,君王昏庸民不聊生,兩百年後,聖君平亂,立國海川,又過三百年,奸臣當道,忠臣出,以萬字文書謹言上朝,最終將奸臣送向斷頭台,隨後五百年,兩國交戰,海川帝國淪陷七座城池,淩風帝國進行屠城,文人墨客手無縛雞之力卻讓屠城的將軍丟下了手中的屠刃,再過一百年,海川民眾武風強悍,奪回城池,他國再不敢犯,自那以後,海川帝國全民重武,然而在皇城唯有文閣卻無武閣。

“人族之所以能夠發展五域,並非有人成就仙王,而是蠻民開化,擁有智慧後方才有人位於道巔。”江東羽的耳邊傳來一道聲音。

“你是誰?”江東羽想要開口,可是他卻說不出來,他猛然睜眼,才發現自己大夢一場。

江東羽重新跪在雕像面前,行三跪九叩大禮,敬老子,敬經文,敬智慧。

他的心態潛移默化的改變著,過去的江東羽心中無大義,他恨天缺宮讓他失去父母,他恨童年沒有歡笑,偶爾有的溫暖卻不足以融化心中之苦,他更不會舍己為人,那是愚蠢的行為。

現在,江東羽依舊不會舍己為人,至少他自己是這麽認為的,只是他卻願意嘗試做些什麽,或許為蒼生,又或許是為了那不值一提的書生意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