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心血管病區10(第3/3頁)

“在所有資料中檢索死亡病例,先把死在心血管病區的病人全部找出來。”

柯少彬飛快地在電腦中輸入信息,檢索關鍵字。

不出十秒,電腦屏幕中就列出了一大排病人的資料。除去今天淩晨死亡的3人和昨天死亡的5人外,最近一年,在心血管病區死亡的患者總共有48人。

越星文湊過去看了一眼:“死於呼吸衰竭、腦出血,這些跟心臟無關的病例可以去除。還剩下多少?”

柯少彬鎖定了死因是心肌梗死的患者,說:“還剩33位。”

越星文道:“做一下數據分析,將幾天內集中死亡的病例挑出來。那種隔很久才死一個的,作為幹擾項剔除。”

兇手的作案風格是“屠殺”,他不會一次只殺一個人,那些隔了很久才死一個的,應該是真正死於突發心臟病的幹擾項,和兇手無關。

柯少彬根據死亡時間的先後順序將病例排好,隔好幾天只死一個的幹擾項全部剔除後,他道:“還剩26位。”

越星文說:“死亡時間在白天的,全部去掉,只留淩晨的。”白天病區人多口雜,兇手無法作案,但心血管病區也有可能出現意外死亡的患者,這些也都是幹擾項。

柯少彬剔除白天、傍晚時分死亡的病例,將死亡時間在淩晨的全部挑出來。他看向電腦屏幕,激動地說:“剩下的病人正好是20個,跟昨晚夜間考場的怪物數據對上了!”

劉照青看著這些病例,緊緊地握住了拳頭:“看來,這20個人,就是之前被兇手給幹掉的全部受害者?”

越星文點了點頭,冷靜地說:“從這20個病例當中,找出第一個死者。”

柯少彬迅速鎖定了死亡時間最早的目標:“是一位78歲的老年女性,死於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時間是6月1日淩晨2點10分。”

越星文指著這份病例,篤定地說:“這位老太太,就是兇手殺掉的第一位受害者。”

柯少彬和劉照青激動地看向越星文——他用資料庫數據分析、反推理的方式,精確鎖定了兇手在半年前殺死的第一個受害者!

只有找到第一個死者,才能根據心理學的角度,反推出兇手的作案方式。

越星文道:“我昨天的推理出現了失誤,因為,兇手昨天作案已經不是第一次,他對心血管病區的環境早就了如指掌,不需要先殺近的、再殺遠的。”

越星文頓了頓,繼續說:“第一位受害者死於半年前的6月1號,找出同期住院的全部病人和值班醫生,再跟這兩天住在心血管病區的病人、醫生做一下對比。”

既然兇手是長期作案,那麽,第一次案件發生時現場的所有人員,和本次案件發生時心血管病區的所有人員進行對比——兩次案件都在場的,就是嫌疑最大的。

柯少彬開始飛快地檢索。

第一位受害者死於6個月前,當天病區住院的病人總共有40個人,值班醫生正好是蕭文、馬平;而這40個人當中,跟這兩天心血管病區的住院病人重合的,有兩個人。

一個叫朱遠伯,目前住在VIP-1號病房。一個叫許大鵬,目前住在20號病床,是越星文昨天鎖定的嫌疑人之一,並且從事醫藥相關行業。

越星文道:“對照第一個死者的病床號,和這兩位嫌疑人的距離。”

柯少彬查出他們半年前住院的病床號,驚訝地說:“6個月前受害的老奶奶,當時住在10號床,兩個嫌疑人,許大鵬當時住在40號床,而朱遠伯……住在死者隔壁的11號床!”

——這才是就近原則。

昨天,越星文的分析理論其實沒錯,只是他搞錯了兇手第一次作案的時間,他鎖定的嫌疑人是基於兇手“初次作案”推理出來的。但事實上,昨天並不是兇手初次作案。

兇手真正第一次作案,是在半年前。殺掉的是隔壁床的病友。

這道附加題,並不是只有A、B、C、D四個選項。

被他漏掉的“E選項”,目前住在VIP-1號病房的神秘病人,或許才是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