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十六

日吉所練的古武術,是以爆發力和速度取勝的流派。

他擺出的架勢有些像是手握“短戈”進行攻擊,又像是獨屬於日吉道場的特殊招式。

具體是什麽類型,仁王沒有要專門研究的意思。

他花了一點時間,用四平八穩的進攻方式確認了一點:日吉在用演武式招數時,爆發力很強,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達成力量的積蓄和傳遞。但這一招所能掌控的範圍是有限的。

仁王的腦海裏自動將球場切割成不同大小的多邊形空間。

以日吉為中心,一個倒梯形的立體空間,是他能夠通過演武式掌控住的距離。

在這個形狀的位置裏,日吉可以直接通過腳步的移動,動作的改變,最短時間內找到最佳的回球位置,繼而利用自己的爆發力打回網球。

更遠一些的位置,則日吉的演武式會出現動作銜接上的違和感。

這種違和感並不是他的演武式做不到,或者他的網球實力不夠,而是兩者之間還未完全融合所產生的隔閡。

但除了這一點以外,仁王所感受到的日吉的演武式裏的“氣息”是完整的。

說得直白一些,就是日吉的演武式同樣自成體系,進一步發展,漸漸也會成為類似“風林火山”這樣的體系。

並不是說這兩招類似,而是說,演武式同樣也能形成風格獨特又具備深厚底蘊的一整套打法,而不只是“招式”。

那麽,他理解的跡部的意思,應該沒錯了。

仁王勾起唇,因日吉的表現產生了一點興致。

有趣,這種演武式的打法。

那麽步伐呢?古武術難道沒有步伐嗎?

實際上日吉現在的演武式的一大問題,就是移動速度還不夠快,這才導致了招式覆蓋的範圍不夠。

仁王記憶裏,武術流派是有不少專門的移動技巧的。兩年前種島帶他去沖繩時還旁觀過沖繩武術的練習,當時那群練習武術的少年展示過一種特殊的移動技巧,叫縮地法。

仁王當時並沒有學會這一招。

這一招需要足夠的武術底蘊和身體素質,並不是隨便看一看,或者做類似“臨時抱佛腳”的集訓就能夠掌握的。

種島也有練習武術的底子,但同樣也不會縮地法這一招。

當時的沖繩之旅,給仁王的收獲是較為粗糙的反握球拍的擊球方式,利用慣性力和反握球拍造成的距離上的拉長,加強擊球時的力量。這一招在仁王一年級時用的多一些,這兩年已經被仁王放置了。

他本身沒有沖繩武術的基礎,所練習的劍技也和沖繩武術截然不同,而反握球拍的招數他也沒有進一步鉆研精進,那這一招自然越來越雞肋。

要讓現在的仁王去看一眼縮地法,或許他能利用幻影的特性,完美模擬那樣的效果。

但總的來講,仁王並不缺少高速移動的技巧和對應的步伐。

因為——

他深深地呼吸,讓自己進入了呼吸法的狀態裏。

稍微展示一點什麽吧,他想,多付的這些籌碼,到時候讓跡部加倍還回來。

日吉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了壓力。

不,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殺氣。

和前兩局時可以用平緩的攻擊節奏截然不同,像是突然認真了起來,那撲面而來的精神威壓和隱約感覺到的氣場讓日吉額角滲出了細汗。

呼吸法對於人的身體素質的提升是全方位的。力量,速度,爆發力,持久力,攻擊力等等一切能力,都在這可以說是超負荷的呼吸過程中,將能量混合著氧氣吸收進身體裏,再通過肢體的動作,肌肉的收縮而爆發出去。

仁王沒有用型,而只是維持著呼吸法,繼續用最普通的網球基本功進行比賽。

這種情況下,他的力量,速度,爆發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他的氣息像水,柔和,又帶著細密的,毫無破綻的壓力,沖向對面的日吉。

這就是水的性質,看似柔軟,摸不透徹握不住,但綿延不絕,洶湧起來能讓人絕望,就算維持安靜也仿佛醞釀著深層的危險和恐怖。

完全沒辦法防守,只是普通的擊球仿佛也帶著強大的力量。

日吉抿了抿唇,覺得不能這樣坐以待斃。

單方面防守太被動了!既然防不住,不如不防守,將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進攻上,他要以下克上!

但日吉很快就發現,他的攻擊,像是遇上了綿延的浪一樣,完全失去了理論上應該有的效果。

完全沒有死角,找不到薄弱之處,好像望見了不斷襲來的海嘯。

網球不斷落在場地上。

日吉看上去疲於應對仁王的攻擊,也沒有辦法打出有效的得分球。

甚至觀戰的人都無法挪開他們的視線,因為仁王每次擊球的那瞬間,給人帶來的沖擊力,都會讓人不由得屏住呼吸。分明只是普通的擊球,這到底是怎麽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