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五年後, 廣州城。

玉春行坐落於廣州城正南門的一處商市,由於此地臨近珠江,有百貨之肆匯集, 又有天下商賈雲集, 是為整個廣州城最為繁華地帶。

一般能在這裏的正臉大街上開鋪設行的, 無不是廣州城內首屈一指的大商行, 而玉春行雖建行年代不長, 也就近幾年方嶄露頭角, 卻是比起廣州城內許多老字號的商行也不差。

無他, 皆因這玉春行是為廣州三十六行之一, 又在其中坐頭一把交椅。

提起這三十六行,就要說說當年朝廷在廣州開市, 準許與夷商通商。

彼時廣州雖有市舶司, 卻只管朝貢堪合事宜, 又因與夷商交易利潤極高, 廣州及其周邊州縣幾乎人人皆商, 走私風極為猖獗。

鑒於此,東南巡海道副使兼東南洋水師提督薄春山奏請朝廷,準許廣州開市。

本來按照薄春山的想法,開市大體就照搬纂風鎮及六橫島的模式即可,可他儼然忽略了纂風鎮和六橫島對南晉沿海一帶海商的沖擊。

由於東南洋水師把控著近海海域,他們幾乎沒有任何路子還能像以往那樣進行走私,只能走明路經由纂風鎮或者六橫島交易所,朝廷每年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其中這兩地占了六成以上, 足以見其暴利。

所以朝中早就有人提議, 在其他處也開市, 或設立市舶司,或重開先皇那時被罷掉的幾處的市舶司,美曰其名為了廣納天下之商,所求不外乎為了利益。

當時纂風鎮和六橫島的兩處交易所,幾乎全掌握在薄春山手上,因為此事朝堂上那兩年可沒少打仗。一眾大臣又是說沒有舊例,又是提不利於朝廷管控,反正就是想派官去分管分權。

由於那兩年正是平浙江福建海域倭寇緊要之際,康平帝怕攪了局,硬是壓著沒讓,只派了戶部的人前往監管。就這麽壓了兩年,實在壓不住了,也是當時薄春山打算前往廣東,就把兩處交易所移交給了朝廷。

這一下開了口,可更不得了了,用一句話形容,那些朝臣們差點沒打出人腦子。

眼見廣州地勢比六橫島更好,這個往日在一眾高官大臣們眼裏只是個蠻夷之地的地方,頓時進入所有人的眼中,這次又打算開市,誰還能放過?

總之,各種原因的促使下,廣州的開市比任何地方都復雜,足足花了近半年的時間,朝廷才拿出各種章程。

朝廷取締了六橫島交易所一口稅的稅法,而是采用了更為繁瑣復雜的征稅法,不光設有引稅,還有陸餉和水餉。

引稅,顧名思義,有點像朝廷分發給鹽商的鹽引,外商前來交易必須在官府手中獲取商引,每引征稅若幹。至於陸餉和水餉,則是按照貨船船體的大小,以及貨物本身多少進行征稅。

總體來說,所征稅額與一口稅的稅法征的收數額是差不多的。

至於朝廷為何要采用如此復雜的收稅的方式?

可能對於那些夷商來說,反正就是一頭霧水,可若是懂點鹽商行情的,就知道是為何了,不外乎各層官員為了巧立名目中飽私囊。

經過的關卡越多,就越好巧立名目卡拿要。

不過這一切都和薄春山沒什麽關系,打從把那兩處交易所移交出的那一刻,他就決定不管這些事了。

當然也不可能不管,他作為東南巡海副使,畢竟還管著對夷通商之事。可他頂多也就是朝廷拿出章程,他覺得過格的或者不合適的反駁,至於下面上頭如何商議,反正他是不耐煩管這個。

用他的話說,管閑事好處沒有,管得一身腥。

此時,為官多載的他,隨著官越升越高越升越大,已經開始見識到官場上各種復雜,也開始嘗試到身不由己,無法像以往那樣隨心所欲的滋味。

話回到之前,三十六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滋生的。

這其中既有世家大行商聯通朝中高官的背後操作,也有朝廷覺得私商太多,不容易把控對夷交易的物品的擔憂。朝廷有很多明令禁止互市交易的物品,諸如鐵器之類這些是明令禁止交易的物品,可私商哪管這麽多,給銀子就能給你找來。

所以朝廷把對夷貿易的權利分發給了三十六大行商,只有三十六行才可和夷人交易,有點類似當初纂風鎮的通商官牌。

同樣的,也只有三十六行才可出售舶來貨物。

相對應的,三十六行在交易中,必須向官府繳納一定的商稅。

也就是說,其實稅額還是增加了,一來一去買賣雙方都需納稅,不過這點稅銀與其中利益相比又是九牛一毛,而三十六行也成了外商和晉商之間的橋梁,他們一邊從夷商手裏收貨,一邊將貨賣給下面諸商,同時又從諸商手中收購夷商需要的貨物,再出售給夷商。

可能是還記得當年纂風鎮六橫島,顧玉汝在其中的勞苦功高,所以這許可對夷通商的牌子還沒確定給誰時,第一塊牌子就給了顧玉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