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重振河山(18)

“現在我們進入的布展區域,講述了八十年前由土匪所轉化的抗日武裝力量,也是在天門山一戰中浴血不退的混編第十八團的前身。”

博物館中空調開的很足,涼颼颼的。

遊覽者三三兩兩地跟著解說員走進那個展廳。

“這裏,就是混編第十八團前身,白馬寨的微縮還原場景。”

“大家可以看到,這裏是白馬寨的校場,也是最早一批混編第十八團官兵進行軍事訓練,轉化為正規武裝部隊的地方。”

“早期,他們沒有木倉支,沒有火炮,訓練所用的武器基本都是冷兵器。”

“但就是在這樣簡陋而艱難的條件下,訓練出了一批剛強無畏,戰鬥力驚人的戰士。”

解說員走到微縮場景邊的照片墻。

“潘大剛,1944年隨白馬寨遠征緬甸,獵戶出身的他作為狙擊手,僅天門山一役,斃敵二十余人,擊傷數十人。後任第十八團偵察營營長,屢立戰功。”

有人驚訝地指著照片墻上的一張圖片。

“好厲害啊!那個時候的箭竟然能射這麽深!”

“我靠,牛批!這是那個潘營長射的麽!”

兩個初中男生咋咋呼呼地驚嘆。

他們對戰爭的殘酷尚且沒有概念,只顧著研究那些陳列在展櫃裏,上個世紀的各式軍用武器。

黑白照片中是一段粗壯的樹幹。

箭頭深入樹中,只余一段箭尾在外。

解說員聽見了兩個人的聲音。

“潘大剛是白馬寨中有名的神箭手,但這一箭並不是他留下的紀念。”

“這一箭,屬於我們接下來要向大家介紹的一個人。”

“可以說,是她一力促成了白馬寨入緬遠征,是她在此後酷烈的滇緬戰場上周旋各方,為整編第十八團爭取物資、爭取支援,爭取戰機。”

解說員的聲音中蘊含著一股深沉的感情。

“也是她,奠定了這支英雄部隊的精神根基。”

“她叫寧馥。”

***

寧舒英站在一副黑白照片前,她怔楞著,幾乎下意識地伸出手去撫摸。

照片裏是兩個女孩。

她們站得不近,但都專注地望向鏡頭。

肢體語言說明當時的她們相互並不親近,但卻都向著鏡頭露出了笑容。

一個女孩手握馬鞭,另一個女孩手中提著一只小巧的醫藥箱。

“誒,看什麽這麽入神?”

一起來的同學好奇地湊過來,目光也落在相片上。

對方看看她,又看看照片,頗有些驚訝地嚷道:“舒英,照片裏這人長得和你好像啊!”

她的聲音太大,招來解說員不滿的一瞥。

“下面,讓我們走入這位英雄人物的傳奇一生。”

話音一落,展廳內的燈光也跟著暗下來。

大屏幕上,播放起視頻。

現代的紀念展館,已經開始使用多種聲光電技術,環繞的聲音,讓人如身臨其境。

屏幕發出的熒光,映照在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上。

影像資料是模糊的。

高清的放映技術讓屏幕中的顆粒更加明顯。

流民挑著擔蹣跚前行,前面是兒女,後面就是全部家當。

士兵們在戰壕中交談,抽煙。

行軍隊伍中的騾馬嚼著草料。

鳥群一般的飛機從慘白的天空中掠過,然後無數黑點從空中落下。

——在地面炸開一片火雨。

這樣的畫面,大家在電視上、在電影裏,在無數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PPT中都已經看過無數回了。

仿佛千篇一律,確實不能吸引多少注意力。

也不能怪他們。

他們不是不知疾苦,不是缺乏同理心,他們有自己的問題,自己的愁緒。

只是生在和平年代,老電影式的戰爭的畫面帶來的沖擊,遠不及他們現實生活中考試成績的壓力和請傳奇的煩惱。

沒有經歷過的人,是不懂的。

只有寧舒英,站在人群之中,目光怔怔。

她……她經歷過。

無數次,這樣的畫面,她身在其中。

她曾經一路顛沛,從整個國家版圖的東北,流落到西南;

她也曾在戰火中四下奔逃……

然後,終於拿起木倉,挺身向前。

“白馬山寨中的土匪,在一次次訴苦大會中蛻變為被苦難凝聚的兄弟,在一堂堂‘思政’課中,思想被燎原的星火點燃。”

“而這位‘白馬夫人’的故事和傳奇,時至今日,依然在松塗縣的老百姓之間,口口相傳。”

“……寧馥在最不可能的情況下,在白馬山的匪寨之中,組建起了由精銳力量組成的偵查排和戰地急救班,也就是整編第十八團獨立偵察營和戰地醫療班的前身。在死守2201高地的戰鬥中,敵人對整個高地傾瀉了上百噸的火炮和彈藥,在這種近乎毀滅式的轟炸中,混編第十八團堅守陣地到了最後一刻,成功擊退敵軍的進攻十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