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永和帝‘百般不願’的與薛臨妥協。

從剛開始堅決不同意與陳國議和。

到被薛臨拿住米囊至癮的把柄,為了薛臨手中的高濃度米囊,態度不斷軟化。

再到最後‘勉為其難’的答應與陳國議和。

隨後趙國與陳國又為議和的地點和時間,開始新一輪的爭論。

終究還是被拿住把柄的永和帝做出退讓。

和談的地點仍舊是陳國提出的白縣,時間往後延遲十天。

宋佩瑜全程緊盯趙國與陳國為議和的地點和時間產生的爭論,通過一封封來自陳國的國書,輕而易舉的琢磨透陳國的底線。

議和的地點必須在白縣,成縣與豐縣也不行。

時間最多可以提前或者延後十天。

每次感覺到陳國對白縣的執著,宋佩瑜都會去東宮書房的隔間研究豫州的沙盤。

白縣,究竟特殊在什麽地方?

直到臨近趙國與陳國商定的議和時間,宋佩瑜還是沒有想通這個問題。

重奕與宋佩瑜離開鹹陽後,永和帝突然下旨,將一些不重要的折子交給三省處理,坐實他與肅王已經有心無力的傳聞。

對於與陳國議和這件事,趙國的朝臣大多持贊同意見,少部分朝臣雖然不贊同,卻也不抗拒與陳國議和。

在趙臣眼中,趙國沒有水軍,且至少五年內都沒法擁有訓練有素的水軍,就代表趙國至少五年之內都拿陳國沒辦法。

而且永和帝與肅王……起碼幾年之內,趙國都不宜有太大的變動。

與陳國議和,既能迷惑陳國,讓陳國放松警惕,又能向天下人證明大趙希望九州太平,並非容不下陳國。

將來趙國萬事俱備之時,想要找陳國先違背雙方議和條件的把柄,難道還會愁找不到?

宋佩瑜將趙臣的心思都看在眼中,總覺得趙臣的想法也在薛臨的算計之中。

在正式對趙國發出議和國書之前,薛臨已經為議和掃清所有阻礙。

其中包括不惜代價的從趙軍手中搶走白縣、成縣和豐縣,將魏忠最後的利用價值榨幹,利用魏忠讓永和帝與肅王沾染上米囊……甚至主動在與趙國來往的國書中透露,如果雙方議和,陳國可以適當的在目前趙陳共治的豫州讓步。

不知道陳國朝臣們,又是如何看待薛臨一心一意要與趙國和談之事。

宋佩瑜卻沒想到,薛臨為和談之事殫精竭慮,將千裏之外的趙國安排的明明白白。

為了讓重奕和宋佩瑜在他指定的時間範圍內到達白縣,薛臨甚至願意冒著從前特意避諱的風險與重奕面對面,卻傲慢的懶得理會陳國朝臣反對與趙國和談的聲音。

宋佩瑜和重奕離開鹹陽不久,就收到消息,薛臨已經從金陵啟程。

相比重奕走到哪裏都帶著浩浩蕩蕩的騎兵,文臣只要宋瑾瑜一人足以的架勢,陳國宣泰帝的排場委實大的有些離譜。

重奕和宋佩瑜只帶了兩萬騎兵和七八個文臣。

這七八個文臣也是分工明確。

有熟讀史書,格外擅長引經據典,在弘文館修身養性的學士。

也有在禦史台橫掃一片,不僅讓朝堂上過的同僚恨得牙癢癢,甚至連禦史台的同僚也煩他煩得不行,卻那他沒辦法的禦史。

……

還有讓以上的人都拿他沒辦法的呂紀和。

陳國宣泰帝卻將小半個朝堂都帶上了,上至三朝老臣,下至宣泰帝登基後才開始顯赫的新貴,足有二三十人。

到達豫州後,宋佩瑜終於拿到薛臨的隨行名單,名單上整齊排列的名字讓宋佩瑜發現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名單上的人,要不就是自從薛臨登基後,就與薛臨多有齟齬,身後卻有所儀仗,讓薛臨一時半會無從下手的老臣。

要不就是薛臨一手提拔上來的心腹。

宋佩瑜才不相信驕傲自大的薛臨,帶上這些總是反駁他的陳國老臣,是想在和談中聽從不同的意見。

以薛臨睚眥必報的性格……想將這些總是與他作對的陳國老臣也順手埋在白縣還差不多。

宋佩瑜本是腦海中靈光一閃,才想到這個可能,順嘴將他的發現說給重奕聽後,宋佩瑜卻越來越覺得這個看似不可思議的想法,極有可能就是薛臨的打算。

將陳國不聽話的臣子也順手埋在白縣,再對外公布,那些在陳國頗有威望的老臣是被趙國殘殺。

對於薛臨來說,豈不是一舉數得?

臉頰突然傳來的刺痛讓宋佩瑜猛得回神,擡起眼皮後正對上重奕略含不滿的目光。

本就近在咫尺的臉忽然貼了上來,宋佩瑜去推重奕的手下意識的變成摟住重奕的脖頸。

唇齒相接,宋佩瑜頓時被甜膩的桃花味籠罩,甚至連喘息都是桃花的味道。

靠在重奕肩上大口喘著粗氣時,宋佩瑜聽見重奕低沉的聲音,“別想了,入城後就拿薛臨的頭掛在城墻上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