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宋佩瑜與重奕在兗州停留到年底,然後接受青州王的邀請,去青州過年。

除夕當天,熟悉的聖旨,熟悉的賞賜。

宋佩瑜去年的十二件蟒服還沒全部上身,就又得十二件嶄新的蟒服,同樣是搭配的頭冠、玉簪還有鞋履、配飾一應俱全。

他滿心復雜的領賞後,擡頭就對上青王和青王世子,暗含羨慕和嫉妒的目光。

宋佩瑜下意識的抓緊手上的聖旨。

青王和青王世子也有被永和帝的賞賜的蟒袍,羨慕他做什麽?

年後,青王帶著家眷和許多舍不得放棄爵位的青州王族、勛爵前往鹹陽,同行的還有十萬青州軍。

與鹹陽達成共識後,青王就命各地整理駐軍花名冊,必不可少的駐軍只留一半,空出一半的位置給趙軍。

除此之外,再留二十萬能隨時調動的青州軍。

這二十萬青州軍。

青王帶走十萬,到達青州後,這十萬青州軍會轉路梁郡,在梁郡駐守至少三年。

剩下的十萬青州軍留在青州,調動這十萬青州軍的虎符一分為二,一半交給重奕,一半由青王世子保管。

梁王正帶著在翼州境內的西梁軍火速趕來,青州空缺的軍防都由西梁和東梁籍的士兵補充。

地盤越來越大,趙旗插在兗州和青州的城墻上後,整個北地都被趙國掌控。

不可能只用幽州官員和趙軍管理、守衛所有地方的情況下。

相比較而言,相互交換各地的駐軍,是在不影響治安的前提下,防止暴動的最有效方式。

宋佩瑜在兗州和青州的文官調動上,也采取這樣的辦法。

從前,無論是衛國、雙梁還是燕國,文官的任命都采取當地官員加趙國官員的組合方式。

如今輪到兗州和青州,趙國多年來培養的文官已經差不多消耗殆盡。

而且相比衛國、雙梁和燕國的文官,兗州和青州的文官對趙國文官有稱不上強烈卻很明顯的排斥。

這個時候,兗州和青州不僅缺少大量能保持兩個州基本運轉的文官,還缺少在趙國文官和當地文官之間做緩沖的人。

如果有人能對兗州和青州的文官做白臉,讓趙國的文官作紅臉,趙國文官和兗州、青州文官的緊張關系就能快速得到緩和。

宋佩瑜結合他看到的兗州和青州的情況,一口氣給鹹陽送去好多封折子和密信。

鹹陽那邊很快就有了回應。

永和帝不僅同意了宋佩瑜的所有提議,還特意下旨允許重奕在青州設小朝,可以在翼州、兗州、青州之間自由調度,不必事事都先請示鹹陽。

“這是給我的?”宋佩瑜指著面前的盒子,臉上皆是遲疑。

永和帝賞他東西不奇怪,但只賞一樣東西,是給他而不是給重奕,就很怪異。

早就從東宮十率卸任,回到永和帝身邊的郝石,肯定的點了點頭,“陛下特意交代我,要將這個盒子親手交給你。”

既然郝石如此肯定,宋佩瑜也不再顧慮,直接掀開雕花木盒的蓋子。

宋佩瑜快速擡頭,望向郝石目光中滿是疑惑,“這真的是給我的?”

郝石如同小雞啄米似的點頭,連聲道,“沒錯,沒錯!”

目光轉向打開的盒子後,郝石卻發出疑惑的聲音,“你看盒子底是不是還有東西。”

宋佩瑜聞言,再次低頭看向雕花木盒。

裏面是紅玉制成的方印,上方是只展翅欲飛的火鳥,與重奕的朱雀旗上面的那只火鳥一模一樣。

單從尺寸上來講,這枚方印與永和帝的玉璽就在伯仲之間,已經遠超私印的範疇。

以永和帝對重奕的寵愛縱容,這很可能是永和帝專門讓人給重奕打造的太子印。

雖然冊封太子的時候,都有所謂的金印、金寶和金冊。

但金印只是個金制的小印,只能代表太子的身份,用來命令詹事府的人。

真要以冊封太子時的金印去號令朝臣,得看金印的主人是否有讓朝臣們願意買賬的本事。

大印與小印的意義截然不同。

從古至今,有大印的太子,數量都不超過一只手。

君王願意讓人給太子打造大印,是讓太子助君王治國的意思。

官員推脫蓋著太子小印的東宮文書,最多得個‘過於謹慎’的評語,過後被太子或者東宮派系的人穿小鞋。

如果耽誤了蓋著太子大印的東宮文書,卻與違背聖旨同罪。

要是有人同時收到蓋著玉璽的聖旨和蓋著太子大印的東宮文書,發現兩道命令相駁,甚至可以暫緩執行聖旨上的內容,再次請示皇帝。

帝王之榻,豈容他人鼾睡?

哪怕是親兒子,也不行!

正是因為太子大印不同尋常的意義,自古以來的太子大印才會那麽少。

不僅皇帝不願意見到有人威脅他的地位,朝臣們也不願意同時伺候兩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