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封爵的旨意下達正是在三月中,果然,大阿哥、三阿哥封了郡王,之下的四阿哥、五阿哥、七阿哥、八阿哥俱封為貝勒,命工部擇址,為這幾位終於要離家脫離大齡啃老身份的皇子修繕建造府邸。

這個時候,留恒的純親王府便顯得格外重要了。這些人隔三差五便往純親王府晃悠一回,溜溜達達或是小住一日,有什麽想法或者意見,便可以在自己的府邸上施展。

看在這麽多年的兄弟情份上,留恒沒有把這些人通通打出門去,而是自己住到了京郊的莊子上。

他最近奇奇怪怪的,旁人都不知在搗鼓什麽,便是他這些兄弟們,也都被瞞得死死的,半點風聲都沒聽到。

倒是娜仁依稀聽康熙說了一回,仿佛是在搞什麽水稻改良。

召集了不少精於農務畝產的高人與多年老農,留恒只出了想法,如今一群人忙得熱火朝天,也不知能不能成。

娜仁對那方面是真的沒有半點了解,也不知道清朝究竟有沒有水稻種改良的成功案例,而且留恒上回搞出的水泥和水稻種改良看起來一點都不搭邊啊!

到底是自家孩子,娜仁雖然覺得跨度有些大,對留恒還是很相信的,心裏也確實希望能成。

古代糧食產量不高,即便這些年陸續引進玉米、土豆、紅薯等作物,但一直以來作為主要作物的水稻產量卻並不樂觀。

娜仁記得讀《紅樓夢》的時候,讀到黛玉作詩,裏頭一句“盛世無饑餒”,她便覺得頗為好笑。

便再是盛世,這樣低迷的糧食產量,何來“無饑餒”呢?又或者說,所謂的盛世,其實只涵蓋大部分衣食無憂的中上層人民。

對最底層人民而言,只要靠著吃飯的土地沒有好的收成,就永遠談不上所謂“盛世”。

以史料記載而言,即便是在康雍乾盛世中的乾隆時期,清朝普通百姓還是需要在青黃不接的時節大量地食用野菜充饑,最廣泛的糧食是粗糧,從來談不上“無饑餒”。

若是這稻種改良當真能成……那便是功在千古,利在千秋。

甚至,不求這水稻能改良出後世的雜交水稻那種產量,只要較當下微微有些提升,便可以說是邁出了一大步。

至少是將腳下的道路夯實了。

這是娜仁的想法,康熙多少也是這樣想的,只要留恒帶著人奮鬥這幾年,能有一點點的結果,對當下的糧食產量而言都是很大的進益。

因為凡事只要邁出了第一步,後面的路便好走了。

話如此說,這第一步想要邁出去,何其苦難啊。

留恒那兩個莊子已經搗鼓一年多了,一開始只是他所有的那一個莊子,後來為了給他擴建場地,娜仁又送了他一個,兩邊打通,一群人舍家撇業,吃睡都在莊子上。

娜仁是實在怕留恒久久不得門徑把自己在莊子上憋成變態,強將他叫回來想叫他放松幾日。又是一番好說歹說,他畢竟沒有農耕經驗,提出的所有建議理論都是書本上的東西,不比人家在那邊還能上手幫幫忙。

他一個提建議的,把自己憋那邊何苦來呢?回家好好休息休息,沒準還能有點好想法能幫上忙的。

然而留恒看似被她說動了,其實在京中沒住兩日,就借著他兄弟們登門的由頭,腳底抹油似的跑了。

“那莊子是有多吸引他?他過去是能幫上什麽忙嗎?”娜仁又氣又好笑,因他走得急,本來預備待他走前準備好給他帶上的東西也沒來得及預備,今兒個娜仁帶著茉莉瓊枝幾個忙活了一上午,做好了各樣點心吃食,又將庫裏的果脯、肉脯等物包了幾大包,並地方新貢的枇杷一起命人送到京郊去。

見她一邊忙著一邊又抱怨的樣子,康熙好笑道:“阿姐你幾時有了這般嘴硬心軟的毛病?”

娜仁面色不善地斜眼睨他,康熙忙笑笑,又正色道:“恒兒也不是如阿姐你想得那般不知民間疾苦,他到底有些歷練,對農耕之事若是一竅不通,也不可能有那樣多的想法。便叫他忙去吧,眼看就要春耕了,他在京中怎麽可能做得住。便等春耕過去,朕再降旨召他回來,好好陪陪阿姐你。”

“算了吧,不耽誤他忙。”娜仁嘆了口氣,“我只是覺著,這也並非一日之功,怕他把自己逼到死胡同裏,心態不能放松,反而不得寸進。”

康熙淡定地道:“恒兒的心態可比咱們都好,許是打小念經練出來的?”

他帶著些打趣地笑著,暗指娜仁當年因留恒念經而生怕他出家了的事。

娜仁輕哼一聲,陰陽怪氣地道:“說得好像某人當年就沒想拉著恒兒促膝長談似的。”

康熙全當沒聽到娜仁暗指他當年也慌了,頗為鎮定地呷了口茶,慢悠悠地品著茶香,水霧裊裊輕輕散去,他方道:“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