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皇太子出閣讀書的章程, 最終還是合了張羨齡的意。

大體而言,還是一周上學五日,休息兩日。至於課程的多寡則隨著壽兒的年歲有所改變。四歲至七歲, 一日只上四堂課, 這其中還有一節專門的課用來玩遊戲或講故事。七歲之後, 課程數量則有所增加, 但每年至少要保證一個月的暑假和一個月的寒假。

有些大臣們很不滿這安排,竊竊私語:“什麽暑假寒假, 我們讀書的時候,從沒聽說過這事。”

也有當面向萬歲爺進言, 說這樣安排不妥當的。

萬歲爺聽完了,不置可否,只是讓這人下去歇著。

這時候不表態也是一種表態, 萬歲爺此舉, 無疑表明了對新的皇太子讀書安排的認同。

即使如此,大臣們說也無用, 只能安慰自己再過幾年皇太子年歲長一些, 學習時長便能更久一點。

章程雖然定下, 但皇太子出閣讀書的時間還是往後推了推。

原因在於, 張羨齡想給壽兒挑上四五個伴讀。

壽兒並沒有什麽庶出兄弟,唯一的一個嫡親弟弟還沒斷奶,自然不能陪著他一起上學。

而小皇叔們的年紀又稍稍大了幾歲,所學之物定然不同。

一個人上學,時間短一點還好, 久了,張羨齡怕壽兒孤單。

她同朱祐樘說了自己的擔憂:“小孩子還是多多和同齡人接觸才是,有伴讀陪著壽兒, 他上學也不會枯燥。”

伴讀這說法,之前也有,但陪著小太子或者小皇子讀書的,全是小內侍。

這些內侍陪著皇子一起長大,情誼自然不一般,許多皇子習慣親昵的稱呼陪伴自己長大的內侍為“伴伴”。朱祐樘從前也會叫覃吉“伴伴”。

若按常理,陪著壽兒讀書的也會是一些從內書堂選出來的小內侍。

張羨齡對於內侍並沒有很深的成見。也許穿越之前,她還隱約有著後世一提起明朝就是“閹黨橫行”、“宦官亂政”的負面印象。但穿越之後,她逐漸意識到,宦官一如其他群體,有壞的遺臭萬年的,也有好的後世留名的,譬如鄭和與懷恩。

可她也希望,除了宮內的小內侍之外,壽兒能夠結交一些來自宮外的小夥伴。與生長環境不同的人交往,聽一聽不一樣的事情,增長些見識,對壽兒而言,無疑是有好處的。

所以,張羨齡希望能夠從宮外挑幾個伴讀,也許是官宦人家的子弟,也許是皇親國戚家的孩子,都行。

至於這些宮外的小伴讀如何來宮裏上學,張羨齡覺得完全可以仿照寄宿學校的模式,讓這些小伴讀學習日住在宮內,放假時仍回家裏去。

從宮外挑選伴讀這件事,倒不似之前改動皇太子出閣讀書章程那般惹得群臣議論紛紛。

反對的臣子很少,贊成的人卻很多,有些人甚至覺得是一些好事,畢竟誰家沒有個與皇太子年紀相仿的孩子?若是能被選中做伴讀,日後的前程一定差不了。

許多大臣聽說這消息,回家立刻扒拉自己家的孩子,看有沒有適齡的孩子。

報名、閱看,擇定……一項項流程都需要時間。

趁著這個空档,張羨齡便命宮人內侍將太子讀書的文華殿修整一新,硬裝雖然改不了,軟裝還是可以布置一下的嘛。

像什麽少兒讀書角,黑板報,玩具儲存室,統統給安排上了。因前來讀書的都是四五歲的小孩子,所以桌椅櫃子也都是特質的,小小巧巧,轉折的尖角處也做了磨圓處理。

宮人內侍熱火朝天的改造文華殿裝飾,造辦處傳來一個好消息——玻璃的質量提升了。

這可是大事,才聽見風聲,張羨齡就徑直乘著涼轎往西苑去。

造辦處時常要試驗些新鮮玩意兒,需要大一點的場地,張羨齡便在西苑給他們圈了一處院落,專門讓他們使用。這院落的名字也起得很直白,就叫皇明研究院。

寬敞的大院裏,造辦處的蔡衡與蕭荷花引著張羨齡來到一處院落。

蕭荷花笑道:“娘娘請看,這就是我們新改成的玻璃。”

雕花烏木底座上,立著一面透明的玻璃,很大,足有一面銅鏡那般大小,但並不是很通透,湊近了去看,能瞧見一些疏疏細細的水泡。

張羨齡走到那扇玻璃前,在前面看了看,又繞到後頭去瞧一瞧,末了,還小心翼翼地拿手指頭點在那面玻璃上,看是否能有倒影。

還真不錯,雖然並不是十全十美,但這樣大且有一定透明度的玻璃,已經足夠使張羨齡感到驚喜。

她詳細問了一遍玻璃的造價,與之前的老玻璃想比,價錢要低上一些,不過還是有些貴,百姓估計是不會燒錢去買這玩意,想來也只有達官貴族才能用得起。

看過了玻璃,張羨齡便教他們將這玻璃做成玻璃窗,往坤寧宮和文華殿各安一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