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戴森雲(第2/3頁)

而如果是那種揮手間便可以追星拿月的高級文明,它們自然已經有了更高級的能量轉化技術,根本不屑於戴森球的建造。

簡單來說,戴森球這種設定著實有些雞肋,用得上的文明沒有能力建造,而有能力建造的文明卻又不一定看得上,就是如此了。

於是漸漸地,後世根據戴森球的設想,設計出一種折中的方案,那就是將戴森球變成一圈圈圓環,無數的圓環環繞著太陽,就好像太陽上空的雲彩一樣。

和戴森球的工程量相比,戴森雲可能只有千分之一到萬分之一,當然獲得的能量也會相應減少,不過好處是人類可以隨意控制建造周期,並迅速收獲相應的太陽能源,隨著人類不斷發展,還可以不斷增加戴森雲的數量,直至未來某一天徹底形成戴森球。

小X很快便理解了陳晨的想法,畢竟人類不可能一輩子使用月球上的氦-3資源,就好像石油一樣,石油資源是有限的,在尚未開發出核聚變之前,人類一直依靠著石油轉化為能源,資源有限不說,還會大肆汙染地球環境。

於是很早之前,人類就開始嘗試核聚變了,而現在,陳晨不過是像過去的人一樣在遠瞻,提前尋找新的能源體系。

而顯然,戴森雲就是最符合要求的一個。

想到這裏,小X的超級計算能力便瞬間浮現出數條建造計劃,只是都有些缺陷還需要完成,她不禁請教道,“教父閣下,如果建造戴森雲的話,水星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那是自然。”

陳晨回答道,“首先,水星是距離太陽最為接近的星球,取材簡潔,其次,水星的主要組成物質是金屬以及矽酸鹽,這些元素也是建造太陽能電池板所需要的,這幾條條件相加,可以說是得天獨厚。”

小X攤了攤手,再次詢問道,“想要快速建造戴森雲,恐怕需要一整條工業產業鏈的。”

“這個也不難。”

陳晨回答,“水星的表面溫度在400攝氏度左右,這個溫度對於一些有著厚實裝甲的機器人來說依然可以承受,我們只需要造出一種機器人就夠了,這種機器人必須擁有三大能力:”

“第一,能夠承受水星四百度的高溫;第二,擁有自我復制的能力;第三,能自動化的完成從采集、冶煉到制造一系列復雜工藝的技術;只要能達到以上三點,戴森雲的建造就可以說是成功了一半。”

“而且,水星上沒有大氣層,逃逸速度並不快,我們只需要使用電磁技術,直接將水星上制造出的戴森雲發射到太陽軌道上就足夠了,剩下的則有另一種衛星機器人負責接收那些散落的戴森雲,並將其組裝。”

“那麽收集到足夠的能量後呢?”

小X繼續詢問,“使用激光還是反物質傳輸?”

“我們現在有制造大量反物質的技術嗎?”

陳晨搖頭思索道,“當然是激光了,將戴森雲上收集的能量轉化為激光,遠距離將能量傳輸給空間站、太空城以及所有太陽系內的人類殖民星球,這是目前最合適也是最簡潔的方式。”

“……”

小X沉默了一下,隨即補充道,“關鍵時候也能當成武器吧。”

陳晨沒有回答,只是繼續說道,“原本對於執行這個計劃,我還是有些疑慮的,畢竟整個水星就算拆完,也難以制造出像樣的戴森雲,不過如今亞空間引擎的誕生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切。”

“以亞空間為跳板,我們可以隨時調整戴森雲的航行軌跡,這樣一來因為軌道問題,出現事故導致戴森雲之間相互碰撞的可能性也小了許多。”

聽完陳晨說的這一切,小X立即閉上眼睛,開始推演陳晨的計劃和方案,不過幾秒鐘後她便點了點頭,“您設想的計劃的確是最為便捷的,我根據您的計劃補充了一些細節,並優化了一些流程。”

“拿來看看。”

陳晨眼前一亮,隨即說道。

頓時,他的面前展現出一張巨大的虛空熒幕,上面密密麻麻都是一連串的數字和公式,這便是小X整合出來的戴森雲計劃書了。

這份計劃書上,小X將戴森雲設計成了無數的環形天體,這些人造物環繞著整個太陽,就好像一條條巨大的環帶一般。

而第一期的計劃時間為三年,黑光科技需要在水星上建立一座工業體系,並在三年內將第一片戴森雲單元發射到太陽表面。

按照計劃書的描述,一片戴森雲單元,為一座表面積為一百三十六平方米,整體呈正六邊形的巨大太陽能電池,中間渾然一體,只有六條邊緣部分會用一種可以耐高溫的材料物質制作,這些邊緣既可以傳遞能量,同時也能夠和其它單元牢牢相連。

而等到第一片戴森雲單元發射成功後,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那就是無數次的復制,將這些六邊形一個個的連接在一起,最終形成一道橫跨整個太陽的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