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7章 轉心瓶

“這是一件古陶瓷器嗎?”

向南看著盒子裏的兩種不同釉色的古陶瓷殘片,微微皺了皺眉頭。

古董盒子裏的古陶瓷殘片,其中一種是粉青釉為地,上面還有金彩描繪花紋;另一種則是白釉為地粉彩繪紋飾。

“粉彩?”

向南想了片刻,忽然伸手將這些古陶瓷殘片全都清理了出來,找到了幾塊底座模樣的殘片,然後將它們拼對在一起,只見上面用青花書寫著“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他忍不住笑了起來,輕聲喃喃自語,“原來是轉心瓶,還真是同一件古陶瓷器上的殘片。”

轉心瓶,是在鏤空的瓶內套裝一個可以旋轉的內瓶而得名。“轉心瓶”又稱為“旋轉瓶”、“套環瓶”,是流行於清乾隆時期的瓶式之一。

“轉心瓶”的瓶體,由內瓶、外瓶、底座分別燒制,然後組合而成。

內瓶上部為外露的瓶口,瓶身類似圓筒狀,上面裝飾有繪畫圖案,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瓶底有內凹的槽口;外瓶的形狀有點像燈籠,內、外瓶套合之後安置在瓶座上,座上的立軸嵌入凹槽之中。

外瓶一般為鏤空形狀,內瓶可以旋轉,瓶體上的圖案就如同走馬燈一般,可以通過外瓶鏤空的部位看到。

據清代文獻記載,存世的轉心瓶十分稀少,禦窯廠僅在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曾先後燒造過可以旋轉的瓷瓶及瓷碗等。

究其原因,還是由於轉心瓶燒造工序極其復雜,而且耗費甚巨。

據說,轉心瓶的燒造,每一個部件尺寸都要經過多次計算,重復燒制,不斷的嘗試與實驗,才能得出實際樣品。

有些內外均以粉彩彩繪的轉心瓶需要二次燒作,這就造成了成品率極其低下,復雜的工藝及艱難的燒制歷程,使得存世的轉心瓶每一件都是無價之寶。

邵蟄民撰寫的《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稱轉心瓶:“其制作之巧妙,彩色之艷麗,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而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也曾記載,轉心瓶“乃內府珍賞殊器也”。

向南腦海裏一邊回想著這些有關於轉心瓶的資料,一邊仔細觀察著手中的這些碎瓷片,心裏面也大概有了數。

轉心瓶的修復,相對於其它普通的古陶瓷器而言,要略微復雜一些。

拼對粘接倒是不難,畢竟內外瓶的釉色並不相同,很容易區分開來。

最難的,恐怕是鏤空部位的修復,轉心瓶摔碎了,鏤空部位相較於其它地方就更加脆弱了,肯定也都摔碎了,如果那些小碎片還在倒還好一些,如果找不著了,配補起來就很麻煩了。

想了一會兒,向南不再浪費時間,先將這些碎片清洗了一遍,然後開始拼對粘接起來。

隨著器身逐漸成型,他對這件轉心瓶了解得也越來越多。

這一件轉心瓶,器口外撇,粗頸,溜肩,鼓腹,圈足。外瓶以粉青釉為地,器身上金彩描繪花紋,有蕉葉、如意雲頭、仰覆蓮瓣、寶相花紋等。

頸部堆貼四童子為裝飾,分別身著金紅、淺綠、淡粉、天藍色的衣服。

腹部鏤空開光荷蓮紋,並裝飾以粉彩繪制。內膽白釉為地,以粉彩繪制采蓮圖為裝飾。

整件轉心瓶的造型新穎別致,工藝精湛,尤其是將貼花、鏤雕、刻花和彩繪等工藝技法集於一器,更是讓人拍案叫絕,充分體現出這類器型“新奇精巧”的特點,十分罕見。

將外瓶、內瓶和底座分別拼對粘接之後,向南果然發現外瓶鏤空處的開光荷蓮紋已經缺失了,這就意味著,他必須將鏤空部位上的紋飾給配補起來。

他將外瓶拿在手中仔細看了一會兒,有些無語地喃喃道:“看來Flag不能隨便立啊,果然就碰到這種麻煩事!”

瓷器中的鏤空部位,尤其是轉心瓶鏤空部位的配補很麻煩,先要進行打樣範模,然後再對範模進行雕塑,最後再粘接到器物殘缺部位。

向南深吸了一口氣,先用臉盆取了一些開水,又在盆底鋪上紗布或毛巾以防打樣膏粘底,然後再將打樣膏放入開水中使其軟化。

等到打樣膏軟化後,他將其取出用手揉搓均勻,捏成五毫米左右片狀,按壓在這件轉心瓶另一邊鏤空部位完好的地方進行取樣,拓出所需的局部範模。

緊接著,向南又從櫃子裏取來AB環氧樹脂粘合劑和牙粉,按照相應的比例將兩者混合後,攪拌均勻。

由於這一次配補處理,向南最後還需要采用“塑補法”,塑補用料需要較高的硬度,因此在調制材料時,牙粉的比例就要比AB環氧樹脂粘合劑更多一些。

所謂“塑補法”,就是采用各種雕塑技法進行修補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