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0章 鑒定《松柏同春圖》

“幸會。”

向南跟他握了一下手,笑著點了點頭。

“行了,既然你們都已經自我介紹過了,那我就不多嘴了。”

站在一旁的柳河川揮了揮手,忽然插話道,“我先出去一會兒,你們就在這裏聊吧。”

說完,也不管向南和老趙兩個人一臉懵比的表情,甩甩手就離開了。

“咳咳。”

等柳河川走了之後,老趙幹咳了兩聲,笑著對向南說道,“老柳就這個脾氣,二十多年前還是個新兵蛋子的時候,也是這副爺爺不疼姥姥不愛的樣子,連班長都拿他沒辦法。”

說著,他擡手示意了一下,“來來來,向專家,咱們邊喝茶邊聊。”

向南也沒多說什麽,笑著在對面的沙發上坐了下來,開口說道:“剛剛我聽柳老師說,趙總找我有事……”

“老柳都說了啊?”

老趙將一個新燙過的茶盞放到向南的面前,然後端起茶壺給他倒了一杯茶,這才說道,“我這次確實是專程從東北趕過來找向專家您的,主要是有個事情,想請您出手幫忙。”

“是這樣的,前一段時間,有一個生意夥伴跟我拆借了一筆錢去做投資,結果市場行情不好,他把錢都給虧了,實在沒辦法,他知道我喜好古代字畫,就將一幅文徵明的《松柏同春圖》設色絹本鏡心畫作抵給了我,我看來看去,都覺得這是文徵明的真跡,可我認識的諸多古書畫鑒定專家,卻是說法不一,有人說是真跡,有人又說是贗品,搞得我心裏面七上八下的。”

頓了頓,他繼續說道,“我聽說您不僅在古書畫修復這一塊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專家,在書畫鑒定方面也是個大行家,想來想去,我就找上門來了,還希望向專家能出手指點指點!”

說完,他擡起雙手朝向南拱了拱手,江湖氣十足。

向南聽完之後,也是很意外。

他以為這趙總從東北趕過來找自己,是為了修復文物,畢竟他的身份始終都是文物修復專家,可不是什麽文物鑒定師。

當然了,文物修復師本身就需要具備比較高的文物鑒賞能力,否則的話,你連真器和贗品都區分不出來,還怎麽指望你能夠選用合適的材料和手法去修復這件文物呢?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趙總來找自己,也沒什麽不對。

想了想,他笑著說道:“趙總你把畫帶來了嗎?”

“帶來了,帶來了!”

聽到向南這麽一問,老趙頓時心花怒放,連忙從隨身帶的那個大包裏將一幅包得嚴嚴實實的畫作取了出來,然後遞給了向南。

向南接過這幅文徵明的《松柏同春圖》,轉頭四處看了看,起身來到柳河川的辦公桌前,然後才將畫作外面的包裝拆開,把《松柏同春圖》平攤在桌子上。

古書畫的鑒定,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需要長期的知識與經驗的積累。

古書畫作品所體現的時代特征,如書畫家或他人署款題跋的格式、書畫家的印章及收藏者或鑒定者的印記、書畫的形制及裝潢形式、書畫作品的質地,以及書畫家的創作藝術形式等等方面,都可以成為鑒別書畫真偽的依據。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今,鑒定界已經可以采用碳十四的檢測方法來檢測古代墨跡,以此判斷墨跡存留的時間,用來判別古字畫的成書年代。

但這種方式也有比較明顯的缺點,那就是它可以辨別後世臨摹的畫作,卻不能判斷同時代畫家的臨摹作品。

將這幅文徵明的《松柏同春圖》平攤開後,向南先是拿眼睛整體掃了一眼,畫作的絹帛顏色泛黃,邊角部位還有一些明顯的細微開裂和皺褶,畫作的裱紙用手摸上去,也有些幹澀。

光是從外表上來看,這幅畫作的確是有些年代了。

華夏的古代勞動人民,不僅勤勞任力,而且還具有很強大的創造能力,早在5000年前左右,就已經創造出了絹帛。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不同的階段,絹帛的織法和品類也大多各有特點。

而這,也成為了絹本畫作鑒定的一個重要方面。

明代早中期的時候,有一種質量比較低的很稀薄的絹帛,有的稀如羅紗、粗如夏布。

這種絹由於太稀不容易著墨,因此,當時的書畫家們,往往先在絹帛的背後托上一層紙,然後再進行書畫創作。

比如,明代的畫家張路就經常使用這種絹帛來創作。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身為明朝內廷供奉的王諤、呂紀等人用的絹帛,雖然不是貢品,但比張路用的就要細密勻凈得多了,但他們用的絹帛還是比不上宋代的院絹。

明代唐寅在《六如居士畫譜》中,引用元代畫家王思善的話來說就是:“宋有院絹勻凈厚密,亦有獨梭者,有等級細密如紙老。但是稀薄者非院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