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48章 黃鐘律管

“這是……黃鐘律管?”

聞訊趕來的熊嘉正細細端詳了一陣這兩件長短不一玉管,臉上浮現出一絲驚訝之色。

海昏侯墓之中出土的文物之中,實際上不僅僅有兩堵編鐘,以及一堵鐵編磬,還出土了完整的琴、瑟、排簫,形象地再現了西漢列侯的用樂制度。

從這一整套樂器以及出土簡牘上記載的文獻中基本可以確認,海昏侯劉賀不僅僅是喜好音樂,簡直可以稱之為“音樂發燒友”。

他不但收藏樂器,還自己制造樂器。

而黃鐘律管就更加奇特了,它不僅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來,而且還是兩千多年前漢代法定的計量基準器。

古代把樂律定為五聲,即宮、商、角、徵([zhǐ])、羽,五聲之中還包含了十二律。

而這十二律,就是用十二根長短不同的律管來表示,這十二根律管可以吹出十二個不同的音高。

這第一律就稱作“黃鐘”,律管九寸長。

在漢代的尺度中,以黃鐘律管的九寸長度,作為法定律尺。

熊嘉正解釋道,以黃鐘律管為準,可以建立統一的音律體系,因為黃鐘之律奠定了五聲的基礎。

正是這種以黃鐘律管為基準器而建立起來的科學、完整、嚴密的音律體系,使華夏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樂器,至今都能演奏出古今中外的優美曲調甚至是交響樂曲。

黃鐘律管不僅是樂器音律的調音器,而且還是重要的量器。

漢代的量器分為龠([yuè])、合、升、鬥、斛。

《漢書·律歷志》說,漢代的量器“本起於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jù])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槩([gài])。”又說,“龠者,黃鐘律之實也”。

這意思是說,用黃鐘律管的管腔作為當時最小的量器單位——龠,選用北方黑色谷子,用1200粒可以裝滿一律管,或者用井水裝滿一律管,其容量就是一龠。

《漢書·律歷志》又說,“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

據測算,漢代的一龠為現代的10毫升,一合為20毫升,一升為200毫升,一鬥為2000毫升,一斛為20000毫升。

在農耕社會中,量器非常重要,關系到國計民生。

實際上,在海昏侯墓中,就出土了形形色色的各種量器。

比如主槨室內的一件子母量器,一大一小套在一起,學名應該叫作“漆橢量”,與漢代朝廷頒發的標準量器並無二致。

再比如另外一件出土文物“昌邑籍田鼎”,其實它也是一件標準的量器。這件量器器身上的銘文為“昌邑籍田銅鼎,容十鬥,重四十八斤,第二”。

按照漢代的規定,十鬥為一斛,這個“昌邑籍田鼎”就是標準的一斛。

“黃鐘律管實際上一直都只存在於史書之中,真正的實物還沒看到過,如果這真的是黃鐘律管的話,那這兩件玉管非但不可能是三級文物,而是真正的國寶級文物了。”

哪怕這段時間裏看多了各種各樣的重要文物,熊嘉正此刻依然有些激動,他說道,

“這可是兩千多年前國家法定的律、度、量、衡的基準器,對於研究漢代律歷制度有著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向南,這一回要不是你及時發現,這兩件國寶恐怕又要蒙塵不知道多少年了。”

“這跟我沒多大關系,我只是碰巧看到罷了。”

向南擺了擺手,這還真算不上是他的功勞,他笑著說道,“海昏侯墓到了現在,出土的文物是越來越重要了。”

不說別的,這一次出土的這一批文物當中,64件動物造型的漆器席鎮、包金絲縷琉璃席,以及這兩件差點被忽略的黃鐘律管,無論哪一件拿出去,那都是足以震驚文博界的貴重文物。

“這些玉器,大部分都是在主棺槨裏面發現的,品相都很好,只需要清理幹凈就行了。”

熊嘉正也不跟向南爭辯這些,跟向南接觸了這麽長時間,他也知道向南並不是一個熱衷於攬功勞的人,他笑著說道,“咱們還是到青銅器修復室裏去看看,那裏估計有你感興趣的文物。”

“又出土了什麽稀奇的青銅器文物了嗎?”

向南這陣子都沒修復過什麽文物,手早就癢癢了,他連忙跟上熊嘉正的腳步,出了玉石器修復室,徑直朝青銅器修復室走去。

“嗯,有一件看著有點類似青銅蒸餾器皿,裏面還殘留了芋頭殘渣,有專家認為這應該是蒸酒器。”

熊嘉正一邊往前走一邊笑著說道,“這海昏侯劉賀不僅僅是音樂‘發燒友’,看來他還是個‘大吃貨’啊。”

海昏侯墓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有不少類似“青銅火鍋”、“青銅染爐”、“青銅缶”等有意思的食器和酒器,這次又在主槨室中發現了青銅蒸餾器,實際上也並不是什麽太過意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