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70章 古書畫修復中的無痕修復

一次在向南看起來很平常的古畫修復,把一群老專家和收藏家們看得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不過,他也沒心思去理會這些,腦子裏自動將外界的一切幹擾因素排除在外,準備開始對《江亭山色圖》進行接筆。

《江亭山色圖》是墨色畫,相對於之前他曾修復過的北宋王希孟的《千裏江山圖》設色畫來說,自然要簡單不少。

一切準備就緒後,向南深吸了一口氣,緩緩閉上了眼睛,腦海之中,開始回放之前通過“時光回溯之眼”,看到的倪瓚創作《江亭山色圖》的整個過程。

在腦海之中,年逾古稀的倪瓚,正負手站在一間清爽潔凈的書房裏,書房的窗戶大開,窗外的一側,栽種著幾株翠竹,遠處是煙波浩渺的太湖之水。

極目遠眺,在太湖對岸,幾座矮山在水霧之中半遮半掩。

倪瓚半眯著眼,似乎是在欣賞窗外的太湖秋色,又仿佛是在回憶自己境況如天壤之別的前後半生。

他的前半生,因為有哥哥的照拂,家境殷富,衣食無憂,一生不仕,以詩文書畫自娛,逍遙自在。

他的後半生,哥哥意外去世,母親和老師相繼逝世,而他的境況每日愈下,最終漂泊太湖,居無定所。

淒涼?還是孤單?

倪瓚不知道,他不是不能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只是“只傍清水不染塵”!

霍地,倪瓚緩緩地睜開了雙眼,略顯渾濁的眼睛裏仿佛閃過了一絲光亮,他不再遲疑,伸手抓過擱在筆架上的毛筆,蘸了蘸陪伴了自己大半生的仆人剛剛研磨好了的墨汁,然後又擠出多余的墨汁,形成幹筆,然後輕輕地落在了雪白的畫絹之上……

……

整個作畫的過程,向南翻來覆去地看,已經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甚至連倪瓚落筆的角度,手腕顫動的幅度以及毛筆蘸取墨汁的多少,他都看得仔仔細細。

倪瓚畫中的“皴法”,是根據他個人的審美好尚而獨創的一種方銳轉折線條所構成,又稱之為“折帶皴”,他又擅長用幹筆儉墨,因此整個畫面顯得更為“草草”,他的個性化的“筆墨”較之元代其他三家具有更多抽象美的因素。

而這幅《江亭山色圖》,是倪瓚晚年時期的作品(1372年作,1374年逝世),因此,略顯率略而古拙淡雅之味則更為濃厚一些。

片刻之後,向南緩緩睜開了雙眼,眼中顯露出一種不符合他年紀的歲月滄桑,不過,這種滄桑感只是一晃而過,很快就恢復了正常。

說起來很慢,實際上從向南閉眼到睜眼,也只是幾分鐘的事情。

在劉其正、孫福民等人看來,向南是在將狀態調整到最佳,這實際上也是他對接筆這幅畫的重視。

此刻,看到向南睜開了雙眼,他們也是神情嚴肅,不出一聲,生怕驚擾到了向南。

向南沒有轉頭,而是伸出手拿起一直羊毫毛筆,輕輕蘸了蘸放在一旁的墨汁,然後用了一根筷子,將毛筆上多余的墨汁擠了出來,然後才緩緩落在畫面缺損之處。

足足耗費了兩個小時,向南才將畫芯上所有的殘缺之處,接筆完成。

一直到了這個時候,向南才松了一口氣,他前前後後細細地檢查了一遍,沒發現有什麽遺漏之處,這才將手中的毛筆放了下來。

到了此時,這幅畫基本上已經算是修復完畢了,接下來,只需要將畫芯重新裝裱一番,就大功告成了。

向南剛剛喝完康正勇端來的茶水,原本坐在會議桌旁的那些老專家、收藏家們再也忍不住了,紛紛趕了過來,圍著那幅還貼在紙墻上的畫芯,仔仔細細地鑒賞了起來。

更有甚者,還拿出了放大鏡,一點一點地看了起來。

“這全色,居然做到了四面光!”

楚天遙看了一會兒,忍不住驚叫了起來,“這可是全色的最高境界啊,這怎麽做到的?”

她身為老專家,當然也做到過全色四面光,但一幅畫有很多破損之處,有的地方做到了四面光,有的地方卻做不到,這才是正常的情況。

可向南幾乎次次都能做到全色四面光,這就很嚇人了。

她可是仔細鑒賞過那幅崔白的《雙喜圖》的,那幅古畫,也是向南做的全色接筆,同樣也做到了全色四面光。

據她所知,目前華夏境內的古書畫修復師裏,還沒有人能保證次次都做到全色四面光。

“淡定,淡定!”

孫福民轉過頭來“安慰”她,一臉得意地說道,

“我跟你說過,以後讓你們吃驚的地方還多著呢。”

他現在是真得意,學生這麽厲害,他也跟著長臉啊,以前劉其正這些人天天“打壓”他,現在再試試?

我學生都比厲害,你還跟我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