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3章 出大事了

驪山是秦嶺北麓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約25千米,南北寬約7千米,傳說因此山山體像一匹驪色(黑色)的駿馬,因而得名。

秦始皇帝陵,就位於驪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洪積扇上。

它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可謂是“依山環水”,風景秀麗。

但驪山雖然風景秀麗,卻離秦始皇執政的都城鹹陽很遠,這又是什麽原因?

北魏時期的酈道元是這麽解釋的:

“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

這種說法,得到了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認可。

不過,也有學者提出異議,認為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於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

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上下來排列的。

《禮記》、《爾雅》等書記載:“南向、北向、西方為上”。

“西南隅謂這奧,尊長之處也”。

東漢《論衡》一書記載得更為明確:

“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飲食;宅,人所居處,三者於人,去兇宜等。”

秦始皇先祖已確知葬在臨漳縣以西的芷陽一帶的,有秦昭襄王、秦莊襄王和秦宣太後。

既然先祖墓均葬在臨漳縣以西,作為晚輩的秦始皇,就只能埋在芷陽以東了。

秦始皇若將陵墓定在芷陽以西,顯然有悖於傳統禮制,而選在驪山腳下,則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

不過,對於重來說,秦皇陵為什麽會建在驪山之阿,他是一點都不關心。

他只關心,此行要做的是什麽事情,會做多久?

跟在重身邊的粟等一眾裏中青壯,一個個東張西望,看著此處戒備森嚴,四周均有手中持戈、身穿鎧甲的士兵來回巡視,非但沒有感到害怕,反而頗有些好奇。

“重叔,此處是哪裏?”

“咱們還在要此處待多久,怎的沒人來招呼咱們?”

“也不知道會讓咱們做些什麽事,心裏總覺得不安啊。”

“……”

這些人一個個地問來問去,將重也都給問煩了,他低喝道:

“都閉嘴罷!”

等到那些人都不說話了,一個個拿眼睛盯著他,重才略有些無奈地說道,

“來時,我也和你們一樣,都被蒙了眼睛,對這裏一無所知,現在你們來問我,我問誰去?”

粟等人一聽,這話好像沒毛病。

他們一行人被帶到鹹陽城外一處驛站,與其他百工匯合之後,便全都被人用麻布蒙住了眼睛,塞進馬車之後,一路搖搖晃晃,東彎西繞,也不知行了多少路,最後全都被扔在了這裏。

這裏,就是驪山了嗎?

連重在內,所有人都是這麽以為的。

但向南卻是知道,這裏根本就不是驪山,離驪山直線距離還有將近40公裏遠呢。

這裏,實際上就在都城鹹陽附近!

據資料顯示,1989年,華夏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者,在長安市未央區六村堡鄉的一片菜地裏進行勘測鉆探時,發現了21座距今約2100年的西漢大型燒造兵馬俑的陶窯,並出土了數千件陶俑。

這是專為皇帝和政府制造入葬用兵馬俑的官窯。

由此不難推測,實際上,在秦皇陵修建時期,燒造兵馬俑的官窯,也不可能建造在驪山附近,而極有可能就在六村堡。

因為這裏靠近鹹陽,一是方便少府官員來往視察監督,二是,兵馬俑燒造雖然都是模制的,但面部五官在入窯燒造之前,需要參考軍中將士的容貌重新雕刻,所以將官窯設在這裏也方便將士往來。

第三個原因就是,陵園位於何處事關重大,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重和裏中的年輕人待了半天時間,天色快黑時,又來了一隊馬車。

馬車裏,又下來了一大群工匠模樣的人。

重等人四處看了看,此刻,這裏已經匯聚了近千人之多了,也不知道究竟要做什麽,竟征召了這麽多的百工匯聚此處。

他們正想著,從不遠處走出一位瘦削老吏來,對眾人大聲說道:

“從此刻起,五人為一伍,設伍長;二伍為一什,設什長;五什為一屯,設屯長!”

“以屯為計,燒造陶兵陶將、陶馬陶車,所燒造之物上,需刻印屯長之籍、名,以計其數,以驗其質!”

眾人聽後,並沒有顯得太過意外。

這裏的工匠,大部分都服過兵役,對“五人為一伍,二伍為一什”這種秦國軍隊的基本建制很是熟悉,因此也沒有提出什麽異議。

當然,提出異議也沒用,說不得還得被打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