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9章 兵馬俑修復現場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建立在兵馬俑坑原址上的遺址性博物館,以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兵馬俑陪葬坑為核心。

在三個俑坑當中,以一號坑的規模為最大,呈長方形,是一個以戰車和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

一號坑長230米,寬62米,距離原地表深4.5米——6.5米,面積約1.4萬平方米,坑內有10道寬2.5米的夯築隔墻,形成南北面闊9間,周圍繞以回廊的格局。

憑欄俯視,東端3列步兵俑面向東方,每列68尊,是軍陣的前鋒。

後面接著戰車和步兵相間的38路縱隊,構成軍陣主體。

俑坑南北兩側和西端各有1列,分別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橫隊,是軍陣的翼衛和後衛。

向南站在觀景台,看著一號俑坑之中,1000余尊兵馬俑列陣於此。

他們如真人般大小,或身披鎧甲,手持兵器;或腰束革帶,腿紮裹鞋。他們披堅執銳,軍容嚴整,氣勢雄偉,勢不可擋。

向南深吸了一口氣,被眼前這壯觀的一幕而深深震撼著——

這就是華夏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結晶,這就是華夏古代璀璨的文明,舉一國之力,震驚千年後的世界!

“你別看現在這些兵馬俑整整齊齊的,當年出土時,可沒有一尊是完整的。”

2000多年來,經歷過地殼運動和煙熏火燎,加上出土之後的氧化,秦俑再見天日時已經面目全非,殘缺不全。

自1974年秦始皇兵馬俑墓葬坑被發現以來,兵馬俑的修復工作就與考古發掘工作同時進行著。

如今遊客們看到的這1000余尊完整的兵馬俑,凝聚著許多文物修復師的心血和汗水。

是他們,將發掘出來的一塊一塊陶俑碎片,重新拼湊完整,重現了兵馬俑的風采,對於研究秦皇朝的歷史、文化有著極其珍貴的科研價值。

看到向南一臉震撼的模樣,陶屹雷臉上閃過一絲驕傲之色。

在這些兵馬俑中,也有一部分是他的團隊夥伴們日夜雕琢的結晶,如今能讓向南感到震驚,自然值得驕傲。

頓了頓,陶屹雷又接著說道,“修復兵馬俑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我們的修復師‘復原’一尊兵馬俑,需要耗時2~5個月,你可以想象一下,這1000余尊兵馬俑,耗費了多大的人力物力才能修復完畢。”

“這確實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此刻,向南已然恢復了平靜,聽了陶屹雷的話後,微微點了點頭,轉而問道,“陶大哥,兵馬俑修復的地方在哪兒?”

“就在一號坑的西面,那裏有一個開放的修復現場。”

陶屹雷擡手往西邊指了指,笑道,“走吧,我帶你過去看一看。”

說完,他就擡腿往兵馬俑的修復現場走去。

“好。”

向南應了一聲,也跟了上去。

事實上,修復兵馬俑,才是向南此來的目的,此刻聽到自己終於能去兵馬俑的修復現場看一個究竟時,連一向淡然的他都忍不住有些小雀躍。

“一號坑實際上要遠比現在大得多,我們看到的只是一部分。”

陶屹雷一邊在前面走著,一邊指著一號坑,對向南介紹道,“目前開放給遊客近距離觀看的已經發掘和修復完畢部分,只占了一號坑的三分之一。另有三分之一作為研究用途,而最後的三分之一,則可能永遠都不會再發掘了。”

向南聽得連連點頭,這些東西實際上他並不是太關心,發掘工作,那是考古學家的事情。

他的工作,就是把發掘出來的破碎的文物,盡可能地“復原”。

如今的現狀是,發掘出來的文物很多,但大部分破損的文物,除了一部分極其珍貴的文物之外,大部分都來不及修復,或者是文物修復師緊缺,根本抽不出人手來修復。

這也是華夏國內文物修復師們,痛並快樂著的原因所在——

一方面,為華夏上下5000年的璀璨文明,為華夏祖先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而驕傲;

另一方面,為深藏在博物館倉庫裏的那些修復不完的文物而苦惱。

兩個人邊走邊聊,很快就來到了一號坑西側的兵馬俑修復現場。

這是一個開放式的修復場地,和向南以前接觸過的室內修復場所完全不一樣,前來博物館遊覽的旅客們站在參觀通道上,都可以看得到兵馬俑的修復過程。

修復現場擺放著一張張的工作台,七八個陶俑修復師在那裏忙碌著:有的在清理,有的在拼對,有的在繪圖。

在他們身邊,則矗立著一尊尊待修復的兵馬俑。

這些兵馬俑,有的缺胳膊少腿,有的沒了腦袋,還有的不知道什麽原因,被“開膛破肚”了,一個個看起來頗為淒慘的模樣。

再稍遠一些距離,則是陶馬的修復工位,幾匹真馬大小的陶馬,正被木制的器具固定在那兒,等待著修復師們來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