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5章 百年蛤蜊光,千年生銀釉

吃過飯之後,小喬和老戴都回去午休了,他倆就住在博物館文保中心附近,走路也就幾分鐘的時間,很方便。

老戴極力邀請向南也去他家裏休息一下。

向南沒有午休的習慣,大好時光,怎麽能浪費在睡覺上面?

他婉拒了老戴熱情的邀請,獨自一人回了古陶瓷修復中心。

回到公共修復室裏以後,向南便搬了一把椅子,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對著面前這個破碎的青花雲龍紋瓶,仔細觀察起來。

這件青花雲龍紋瓶,因為年深日久而火光褪去,釉面光澤變得溫潤柔和,光線照射在上面,似乎有微微的散光,與新器相比全然不同。

向南曾經在金陵博物院古陶瓷修復中心學習過古陶瓷清洗工藝,自然知道這種散光現場被稱作“蛤蜊光”。

一些長時間埋藏於地下或洞穴窯藏的古器物,因為遭到環境物質的侵蝕,會產生有不同程度的失光現象。

一般來講,年深月久,光澤差異就越大。

這類古器物的釉面之上,好像罩有一層極薄的透明膜,光線照射其上會產生一定的色散現象,給人一種彩虹光的感覺。

這種現象通常被稱為“哈蜊光”。

“蛤蜊光”的這層透明膜,其產生的原因是釉面氧化過程中,釉水中的微量元素“泛”的程度不同,造成光折射率改變,而形成的。

目前,人工也能仿作“蛤蜊光”,但與自然形成的截然不同。

與“蛤蜊光”類似的古器物年代舊貌特征,還有一種稱作“銀釉”。

銀釉,是綠釉器物上所特有的一種自然舊貌,除在漢綠釉陶器上常見到外(例如蜀省新津出土的“搖錢樹”底座),楓林渡在考察“十陵”古蜀王墓中也采集到許多這類標本。

古玩界有一種說法,叫做“百年蛤蜊光,千年生銀釉”。

由此可見,無論是蛤蜊光,還是銀釉,都是十分難得的。

蛤蜊光和銀釉,不同於器物表面上的汙垢,一般不作為古陶瓷清潔工藝中的清潔對象,而要給予保留,使古陶瓷再現歷史風采和光陰的表現力。

向南面前的這件青花雲龍紋瓶,就有著淡淡的蛤蜊光,泛著歲月的厚重感,只可惜的是,它已經破碎了。

除了蛤蜊光之外,這件古器物在靠近瓶足的位置上,有一塊厚厚的灰色板結物依附在上面。

向南伸手輕輕碰了碰,這灰色板結物觸感堅硬異常。

他仔細觀察了一番,發現不止是瓶足這一個位置上,在瓶頸斷裂口處,也有這種板結物。

向南想了想,頓時了然,這灰色板結物,實際上就是土銹。

古陶瓷器物的釉面,彩繪層或胎體受到地下水,微酸和弱堿和鹽等化合物的長期侵蝕,使其表面或局部失光,這種現象稱為土蝕。

有些泥土變得堅硬板結,牢牢的粘附在表面,有些在放大鏡下觀察,成葡萄狀的清品體凝固成不同形狀的土痕,特別堅硬。

這種特征,就被稱為土銹。

和蛤蜊光、銀釉不同,土蝕、土銹都是需要被清除的對象。

將這件青花雲龍紋瓶仔仔細細觀察了一遍,向南看了看時間,離上班時間還有一個小時左右,整個古陶瓷修復中心裏靜悄悄的,應該只有他一個人在這裏。

“待著又沒什麽事,不如先把瓶子給清洗了吧,反正這是老師讓我來練手修復用的。”

向南心裏這麽想著,腳下就開始移動起來。

這件青花雲龍紋瓶,除了瓶身上有些土銹之外,並沒有太多臟汙的地方,估計江易鴻在找來之前,也大致清理了一番。

因此,他心裏已經打定了主意,用機械清除法來清潔這件古器物。

所謂機械清除法,是用硬毛刷或細銅刷,對器物表面施行幹刷,去除覆在其上的泥土和雜物,但對於胎質松軟或風化嚴重的器物,則禁止用銅刷去刷,以免損傷器物。

為了以防萬一,向南並沒有選擇細銅刷,而是找來一柄硬毛刷,小心翼翼地將瓶身從頭到尾細細地刷了一遍。

用硬毛刷刷,實際上對幹結的土銹沒有什麽太大的效果,對此向南並沒有感到意外——

依附在瓶身上起碼上百年的泥巴,那種堅硬程度絲毫不比石頭差,要是這麽容易就被刷下來,就不叫土銹了。

他轉身從工具櫃裏拿來一把錐子,準備用錐子來對付堅硬的土銹和瓶身斷裂溝縫處的泥土雜物。

用錐子來剔除土銹,就更需要技巧,也更需要小心謹慎了,因此錐子是尖利的工具,一個用力過大,就有可能在將土銹剔除下來的同時,劃傷古器物的釉面。

更嚴重一點,直接損傷到古器物本身的胎體。

向南右手緊緊捏住錐子下方靠近尖端處,這樣用力時,哪怕打滑了,也能掌控住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