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1章 頑劣的少年

“孺子!余子皆在刻苦作畫,你竟敢在學堂中酣然大睡,真是氣煞我也!”

在一處寬敞明亮的廳堂裏,一位頭發花白,留著三尺長須的老先生手裏拿著一把戒尺,正對著一位少年大發雷霆。

這少年,年約十四五歲,長得眉清目秀,唇紅齒白,身上穿著一套白色寬袖長袍,如果不是睡眼惺忪,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倒也能讓人眼前一亮。

老先生看他這副憊懶模樣,氣得渾身發抖,手中的戒尺高高舉起,卻始終沒有落下來。

他重重地“哼”了一聲,扔下這少年,轉過身摔門而去!

“希孟,你又惹先生生氣了!”

見先生離去,一旁的另一位少年笑嘻嘻地說道。

王希孟伸了伸懶腰,又趴在低矮的畫桌上,嘟囔道:“春困秋乏,時令也!如此大好春光,不睡豈不可惜?”

“哈哈,謬論,謬論!”身邊的幾個少年一起哄笑了起來。

這裏是北宋宣和年間的國子監畫學。

國子監畫學位於一片雄偉連綿的建築之中,雕梁畫棟,碧瓦朱檐,掩映在青松翠柏之間,與四周滿眼的青翠相映成趣,倒也別有一番風味。

此刻,哄笑的少年們並沒有發現,在畫學外的一株落滿粉色花瓣的桃花樹下,北宋的皇帝、翰林圖畫院院長宋徽宗趙佶正背著雙手,一臉笑意地看著畫學學堂裏發生的一切。

在他的身後,則是已官拜太師的蔡京,一臉恭敬地站在趙佶的身後。

“這一批畫學生,已學滿三年,也不知究竟有幾人能考入翰林圖畫院?”看了一會兒,趙佶忽然低聲開口道。

蔡京跟在宋徽宗趙佶身邊已久,自然知道官家的脾性,之前不過是自言自語,並不用他來回答。

果然,停了一會兒,趙佶又道:“此次翰林圖畫院科考,太師可有何好題?”

國子監畫學的培養目的就是向翰林圖畫院供給最低等級的畫家,即畫學生。經過翰林圖畫院的歷練,畫學生將逐漸被培養成畫藝淵博、實力超群的禦用畫家。

因此,升入翰林圖畫院是每一個國子監畫學生徒的夢想,並以此成為“天子門生”。

蔡京聞言,立刻躬了躬身,想了片刻,才笑道:“臣只擅書法,於繪畫一道並無甚見解。倒是官家書畫雙絕,令臣等敬佩萬分,想必這次翰林圖畫院科考之題,官家心中早有計較。”

趙佶呵呵笑道,並未再說什麽。

心裏卻是有些滿意,和蔡太師聊天就是舒服,總是能聽到想聽的話,不錯,不錯。

英國愛德華八世“不愛江山,愛美人”,而宋徽宗趙佶,不愛江山,愛美人,但他更愛“丹青”。

趙佶的藝術主張,強調形神並舉,提倡詩、書、畫、印結合,他是工筆畫的創始人,花鳥、山水、人物、樓閣,無所不畫,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點。

他不僅擅長繪畫,而且還在學薛曜、褚遂良的基礎上,創造出獨樹一幟的“瘦金體”,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與其所畫工筆重彩相映成趣。

而太師蔡京,也是一位書法大家。他的書法博采諸家眾長,自成一體,筆法姿媚,字勢豪健,痛快沉著,獨具風格。

早在宋哲宗時,蔡京就以書法揚名於世,當時還做端王的趙佶很喜歡蔡京的書法,從別人手裏高價買下蔡京題寫過的扇子。

趙佶即位後,賞識蔡京的才華,經常把自己創作的花鳥畫拿給蔡京題跋。

這兩人,既是君臣,又是藝術好友,蔡京能身居高位,與趙佶對他的書法賞識不無關系。

……

王希孟和他的畫學同學,顯然沒有注意到站在門外的趙佶和蔡京,更沒有想到,命運的玩笑開得如此之大。

大觀四年(1110年),翰林圖畫院科考如期舉行。

全國各地的畫家全都蜂擁而至,準備參加這獨特的翰林圖畫院科考,期望能以自己的畫技贏得官家的賞識,從而進入翰林圖畫院,成為一名人人敬仰的宮廷畫師。

在畫學中學習了三年之久的王希孟,也帶著畫具,精神奕奕地前去應考了。

進入一人一間的簡易考棚之後,王希孟將用蜜蠟密封住的考題打開,一看之下,頓時愣住了。

考題中只有一句詩:“踏花歸去馬蹄香”。

這是考題?

以前在畫學裏學的不都是一些花鳥魚蟲啊,宮女啊之類的畫嗎?

這次怎麽忽然變成了一句詩?

王希孟陷入了沉思之中:應該用什麽樣的畫面來表現這詩句裏的意境?

不止是他,和王希孟一起來應考的來自全國各地的畫家們,面對著這莫名其妙的考題,一個個全都是一籌莫展。

咱們以前不是這麽作畫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