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白撿的錢(第2/2頁)

縣裏準備引進香草園與鮮花港項目,陸所作為全縣第一大城關派出所的所長,早就得到相關消息,聽到類似的傳言了。

這些傳言能出來,肯定是有一些人故意流傳到社會上的,具體是真是假,不好說。

陸所聽了一會戶籍室裏面的議論,啞然失笑,這幫人想的太簡單了,也把呂家村那幫人的覺悟和道德品質想的太過高尚了。

他還在大學城所的時候,就經常跟呂家村的人打交道,這個村有股子傳統,從呂春身上能看出來,從呂冬身上能看出來,從呂振林身上能看出來。

哪怕從呂建仁那個像大混子的家夥身上,也能夠看出來。

可能是呂家村老一輩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宗族教育的關系,這些人對村裏人和對村外的人,往往是兩個態度。

現在這群外村的人,想要沾呂家村的大便宜,那幾個領頭的就未必願意。

如今這社會形勢,坐在領導位置上的人,多多少少都能懂一點點經濟發展大勢。

陸所大致有個認知,呂家村可以帶動周圍的村莊發展,可以讓周圍的人依托呂家村的產業建立相關的配套產業,現在一群外來戶,想要加入成為呂家村的一員,躺著分享呂家村的發展成功,以呂家村那幫人,能答應下來?

陸所跟呂家村的人非常熟悉,在這看了一會,回到辦公室裏,撥通了呂冬的電話,簡單聊了幾句。

這種事,弄不好就是一場風波。

對他來說就是打個電話的事,卻能叫呂家村那邊的人記個好。

中午十一點半,這邊戶籍室關門下班,不再讓人進去,許多人沒有走,問明下午兩點上班以後,幹脆就等在這裏。

過來的人不少,排隊排在前面,下午立即就能辦完了,總不能明天再跑一趟,太耽誤事。

漸漸的,過來的人越來越多,不止是挨著呂家村最近的馬家村、劉灣村、張灣村和宋家村,連隔著四五裏路的一些村莊的,戶口在外面的人,也急乎乎的過來排隊,生怕來晚了辦遲了,就會錯過天大的好處。

這些人跟那幾個村的人想法不太一樣,他們把戶口遷回去,或許也有期待著能並入呂家村的想法,但他們的老家村裏距離呂家村終究太遠了,即便呂家村搞合並,一時半會也不可能合並到他們村裏來。

縣城又出現新的消息,說是縣裏推動的不止香草園和鮮花港兩個項目,後面還會上馬其他項目,到時候必然要搞拆遷征地,要動呂家村附近的這些村莊。

一旦動遷,村裏肯定要按戶口給予補助,補助款還少不了,事先把戶口挪回去,就能拿補償款了。

白撿的錢誰不願意要?

就像之前的人說的那樣,如今這個縣城的非農業戶口,啥用都沒有,上學都是直接與房產捆綁,有房子啥事都能解決,用不著死守著這個非農業的戶口不放。

以前覺得吃商品糧非常牛掰,但除了說出去好聽,還能有啥用?

前兩年,工廠一個接一個的不行,農村有個自留地和責任田的,地裏孬好有口飯吃,這個非農業戶口能有啥用?管吃還是管喝?

寧秀鎮城關派出所戶籍辦公室這兩天一下就繁忙起來,過來辦戶口轉移的人格外多,相關的傳言越傳越廣,越傳越離譜,甚至連縣裏已經確定要征地的消息都有鼻有眼的傳了起來。

因為有過大學城征地的先例,臨近大學城附近的這些村莊,很多人充分吸引大學城動遷補償時的經驗教訓,早早的就開始了準備工作。

不止是戶口轉出來的人想方設法轉回到村裏,一些嫁出去的閨女,不僅自個戶口投靠父母轉回來,還把老公和孩子的戶口全都弄了回來。

呂家村周邊的村莊,戶口本子上立馬多了一大堆上門女婿。

這與毫無關系的人把戶口轉過來不一樣。

農村涉及到的是集體財產,外來人轉進來,其實沒多大用處,但有投靠的父母就完全不一樣了。

關於呂家村周圍要拆遷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很多人都盼著拆。

尤其靠近呂家村的,不僅盼著拆遷,還盼著能夠並入到呂家村,拿到呂家村的戶籍。

相比之下,由呂冬、王鋼、穆坤和衛永四個人合作投資的天祥房地產開放公司,在泰豐園地塊上的開發,就輕松太多了。

不用動遷任何住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