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無路難開路更難(第2/2頁)

包括呂冬在內,所有人都了解這些情況,知道這需要錢,需要不少錢。

呂振林又說道:“孩子們熬過今冬沒事,熬了十年了,再熬一兩年也不算事,但不能永遠這樣熬下去,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下一代!還有河堤,開春必須修補!”

他拍了拍桌子:“咱不能拿全村老老少少一千多口子人冒險!從洪水退了,我跑上跑下,折騰好幾個月,算看明白,靠人不如靠己!咱想辦法掙錢,想辦法自個解決自個的難題!”

李半山擡頭,說道:“三叔,你說咋幹,咱就咋幹!”

呂振林這方面早已做了決定:“半山,大隊院子,小學校,河堤下沿道,咱有上百棵大樹,你是做木料生意的,組織人手全砍掉,作為啟動資金。”

“行!”李半山說道:“三叔,你一聲令下,我就去召集人手!”

呂建國相對穩重,問道:“三叔,做哪方面,你有打算?”

“這次叫大家一起過來,就是具體商量。”呂振林打開本子,看上一眼,說道:“從八月十五之後,我陸陸續續去了很多地方,咱們縣的富裕村,臨縣的富裕村,北邊濱城的周平,做紡織的衛橋和做糖的東王,尤其做糖的東王,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沒咱村大,沒咱村富,現在……卻成個大公司了,咱還在面朝黃土背朝天從地裏刨食,人已經賺老外的錢了。”

最近的經歷,對呂振林沖擊挺大:“想掙錢,只有發展副業!我考慮了三個方面。第一個,跟青照河上遊康家村那樣做油漆,縣油漆廠倒閉,咱村幾個老師傅回來,他們有技術有經驗!油漆,市場需求也大,主要是家具和建築行業,咱們村有優勢,老五管著三公司,多少都能照顧到。”

“油漆這行業,處理不好貽害子孫!”呂建國從事建築行業,了解較多,第一個反對:“小作坊式的生產,化學用品的劇毒性,不能不考慮。三叔,康家那一個小廠子,就把青照河下遊弄得臭氣熏天!”

呂冬適時說道:“我有同學是康家的,聽說小化工廠,也就是油漆作坊,附近的樹全死了。”

呂建武在外多年,眼界更加開拓:“化工汙染這一塊,國家早晚要治理,泉南那邊抓的已經很嚴了,咱們上馬這種小作坊,風險太大。”

鐵公雞不懂那麽多大道理,結合自身經歷,說道:“入秋時,我去河裏刷了個盆子,回來忘記用自來水沖,直接放水給雞喝,死了十多只雞。”

大家夥都知道養的肉食雞不經折騰,動靜大點甚至能嚇死,但鐵公雞的話,也說明了河裏汙染多嚴重。

李半山也說:“我從小化工廠附近走過,光那味就叫人受不了。”

呂振林見沒人同意,又說道:“第二個是磚瓦廠,咱村早年間做過,那十年期間荒廢了就沒再撿起來,但人都在,技術也在,再重新做也能以老帶新。咱村很多人從事建築行業,認識這行業的人也多,磚瓦銷路也容易打開,我聽說紅磚紅瓦一直在漲價……”

呂冬能聽得出來,三爺爺考慮的,一直都是呂家村有優勢的。

無論油漆,還是磚瓦,都與建築行業密切相關。

呂家村最出名營生之一就是泥瓦匠,近年來更是有五爺爺和他大伯這樣在青照建築行業擁有一定話語權的人出現。

利用現有的優勢資源,帶動呂家村發展,這思路沒毛病。

從無到有是最難的,不管個人創業,還是村集體創業,當然要選最擅長的。

但按照呂冬曾經的那點記憶,磚瓦廠和油漆廠一樣,用不了幾年都會成為整頓的對象。

單單政策上這一項,村裏的小廠就不可能挺過去。

真關停起來,上面可不會啰嗦,這種破壞土地資源的小廠,一刀切沒商量。

呂冬正在考慮該咋說,呂建國又開口了:“三叔,紅磚紅瓦漲價是真的,為啥漲價?北河是泉南最大的磚瓦生產地,大批燒磚燒挖燒石灰的窯廠,都叫上面關停了,貨源緊張,貨物自然漲價。”

呂建武跟他爹交流明顯不夠,這時說道:“建國哥說的沒錯,政策咱必須得考慮,我有大學同學在資源廳,這個行業政策風險太大。”

叫村裏這些見識多,經常做生意的人來商議,本就是集思廣益,呂振林威信高不假,卻也清楚自個年紀大,方方面面必然有忽略掉的。

他繼續說道:“第三個,冬子提議的,也是咱村擅長和出名的,鹵煮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