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人力有時盡(第2/2頁)

呂冬應道:“曉得。”

回到老街去搬貨,呂冬也在思考這個問題,老街上種蔥的人也不少,沒賣掉等漲價的大有人在。

像七嬸,就種了兩畝地。

呂冬搬著貨,多少想起點有用的信息,後來青照種植大蔥面積更為廣闊,產量也更大,但價格總體還算穩定,一方面是規模化種植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好像是打開了一個新市場。

緊鄰太東的海外市場。

呂冬仔細回想,曾經好像不止一次聽人說過,太東大蔥後來走出口的很多,加上政府的補貼和最低價保險打底,種植面積一直在擴大。

他聽人講過一個不知道真假的事,說是青照產蔥大村的一人去日本旅遊,在機場免稅店看到一包裝特別精美價格又不高的長方形包裝盒,就當紀念品買了回來,回村有認識英文的人發現上面寫著“美德印茶恩娜”,趕緊拆開一看,裏面六根剪掉蔥葉的大蔥,拿出來咬一口嘗嘗,味道特正宗,絕對青照蔥!

這從側面說明青照蔥打開了日韓市場。

進出口貿易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全青照就沒個正規的大蔥貿易公司或者合作社。

呂冬回大學城的時候就在想,不知道現階段有沒有做大蔥出口貿易的公司,但他這方面一片空白。

或許可以問問老杜?老杜家裏從商的,不知道認不認識這方面的人?

問問再說。

呂冬回到大學城,跟喬衛國一起卸完車,去公用電話亭給杜小兵打了電話,杜小兵不出所料的在藝術學院泡著,接到電話沒多大會,就來了市場這邊。

“老杜,咱這成24小時保姆了?”呂冬遞給他一個馬紮。

杜小兵坐在呂冬對面,說道:“哪有這麽誇張,頂多12個小時。”

呂冬問道:“這都快半年了吧?還不松口?”

杜小兵文縐縐說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看眼攤子,發現呂冬的桌子占了兩個大攤位,問道:“賣豆腐腦的姑娘不幹了?”

“準備結婚,所以不幹了。”呂冬轉到正題上:“老杜,你泉南人,人面廣,認不認識搞進出口貿易的?”

他大致跟杜小兵說了下大蔥的事。

杜小兵搖頭:“我問問堂姐。”他這人說做就做,掏出手機就打電話,一會掛斷,說道:“我堂姐找人問去了,一會回電話。”

呂冬問道:“借給你錢的堂姐?”

杜小兵笑著說道:“我就一個堂姐,畢業後自個創業做生意。”

倆人聊了一段時間,杜小兵手機響起,接通後很快掛掉,對呂冬說道:“我堂姐認識幾個做進出口貿易的朋友,但他們不做農產品。”

呂冬說道:“這事本就不好辦,全青照不知道有多少大蔥賣不出去。”

杜小兵有些同情:“聽你這麽說,農民真難。”

“城裏農村都不容易。”呂冬想到這個時代的大環境:“城裏下崗的也不少,農村只要肯做,起碼能自給自足……”

杜小兵走後,呂冬又給趙幹事打了電話,想看看楊烈文那邊有沒有渠道。

“沒辦法,領導最近愁的飯都吃不好。”趙幹事在電話裏說道:“青照大蔥,寧秀正宗。寧秀是最大的大蔥產地,全鎮三分之二的大蔥積壓賣不出去。”

呂冬知道,楊烈文也沒門路,說了幾句,主動掛斷電話。

後面他又給方燕、牛哥和唐維打過電話,牛哥倒是認識搞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也幫忙問了下,人表示大蔥訂單早就滿了。

方燕也托關系問了幾個,搞農產品外貿的大蔥早就收的不收了。

呂冬能問的地方全都問了,輾轉托關系問的人或者公司,早早就不再收蔥。

通過趙幹事,他知道鎮上和縣裏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聊勝於無。

在這種大環境下,有些事真的非人力所能及。

連續打探三天無果,呂冬充分意識到一件事,青照今年相當一部分大蔥,恐怕都要爛掉了。

攤位上,老劉過來問:“呂冬,你家種蔥沒?”

呂冬說道:“沒有,幫村裏人問的。”他曉得老劉這兩天看在眼裏,問道:“你家種了?賣出去沒?”

“沒有。”老劉在寒風中抄起衣袖:“早沒有賣,這沒人收。”

他知道呂冬最近不忙時做的事,說道:“呂冬,人力有時盡。”

呂冬重復一遍這句話:“人力有時盡,確實。”

有時候,不能太過高估自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