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破局關鍵(第2/2頁)

這年代,某些部門的一個科長,輕輕松松就能讓些私人小公司過不下去。

不管怎麽說,楊烈文來大學城,對他都是個好消息。

桑塔納從北邊繞過來,看著正在建設的省大附屬學校,楊烈文想到破局的關鍵,地方上遲遲無法與各大學校達成一致,上任首先要推動這事。

國人對下一代的教育非常重視,八零後九零後大部分家庭就一個孩子,最多不超過兩個,家庭資源集中,不可能像過去那樣粗放式教育成長。

甚至六個人圍著一個孩子轉,上好學校會成為眾多家庭的必然選項。

百年名校,想必能吸引很多人過來,有錢有位置的人一旦過來,還能帶動普通人。

人有了,其他方面會容易很多。

抽時間要多跑跑教育口。

桑塔納停在路邊,呂冬告辭下車,準備回市場,副駕駛上的趙幹事跟過來。

“你在大學城幹買賣,看到的多,聽到的也多。”趙幹事一向會做事,曉得領導上任之前需要了解更多相關信息,各方面的信息:“冬子,咱哥倆保持聯系,互通有無。”

呂冬當然不會拒絕:“行,趙哥,有啥事我給你打電話。”

趙幹事提醒:“今天的事你知道就行。”

呂冬又不蠢,說道:“曉得。”

大學城,現在行政上只是青照縣的一部分,級別跟縣城所在的鄉鎮差不多,但未來發展起來,泉南強勢進入,即便被人摘了果子,現有的人員也會水漲船高,往前邁進一大步。

呂冬返回市場,該咋做生意還是咋做生意,心裏很敞亮,說得那些話,最多就是楊烈文眾多參照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

至於大學城破局關鍵,呂冬有想法,卻不敢亂說。

以楊烈文的背景和眼光,不可能看不到幾所大學附屬學校的關鍵性。

曾經的事實證明,這一招能玩出無數花來。

呂冬還記得,曾經的大學城,上學的關鍵不是戶口,而是那個紅本子。

他也希望楊烈文能在大學城打開局面,大學城人流量變大,對他生意也有好處。

回到攤位,看了眼剩下的貨,呂冬騎上摩托車,掛拖鬥回去拉東西,麻辣燙賣的太快,晚上需要補貨。

來到村南口,紅星的小貨車停在一片地前,正在裝貨。

紅星站在車鬥上裝蔥,看到呂冬打招呼:“這麽早回來?”

呂冬說道:“回來拉點東西。”

地裏有人往外扛蔥,這是青照的特產。

在青照,說人不如蔥高,不是諷刺人,而是較為普遍的情況,曾經狀元蔥對比的標杆向來是姚明。

呂冬問紅星:“價格咋樣?”

“別提了。”紅星直搖頭:“我家種的兩畝地,蔥自個起出來,再給人拉過去,總共1450塊錢,一斤剛合著一毛錢。”

青照蔥產量高,畝產六七千斤很輕松,但投入也高:“這會賣,湊合回本,人工費算是搭上了。”

呂冬問道:“不再等等。”

紅星直接說道:“我有個同學在縣農站,去年蔥普遍五六毛,今年種的特別多,他說縣裏粗略統計,種植面積最少翻了三倍,等過幾天普遍下蔥,這價還得再跌。”

呂冬不了解情況,不好隨便發表意見,說道:“行,你忙,我先回去拉貨。”

紅星說道:“還是你做買賣好。地裏刨食,沒前途,辛苦一年,連個人工費都掙不出來。”

呂冬不再多說,加油門進村,在大隊門口看見了呂振林,呂振林喊住他:“冬子,有你的信,首都來的。”

“好來!我去拿。”

呂冬停下車,去大隊辦公室拿信,出來的時候,問呂振林:“三爺爺,今年蔥行市不好?”

呂振林嘆口氣:“暫時不好,後面……估計更差,我開過會了,能早賣的盡量賣,別等著漲行市,咱這蔥哪年不是越留越不值錢。”

他看了眼呂冬的拖鬥:“指望地裏,也就混個溫飽,還是得發展副業。”

呂冬問道:“想好發展啥沒?”

呂振林對呂冬的態度,跟抗洪前完全不同,說道:“鹵煮是一方面,但鹵煮難做大。”他一直想給村裏留下片基業:“等忙完蔥,我再出去看看,爭取年前定下來!”

“三爺爺。”呂冬覺得鹵煮不錯:“下水這塊,咱村有成熟的人手和經驗,能避開很多風險。”

呂振林微微點頭:“我明白,先不急,咱都多看看多想想。”

呂冬說道:“行,我先忙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