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江州舊事

公孫琢玉以為杜陵春設宴相邀,必然賓客滿堂,但事實上,對方似乎只請了他一個。

湖心亭四周垂著紗幔,從遠處看去,裏面有些顯得朦朧不清。一輪圓月映在水中,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杜陵春就坐在裏面。

公孫琢玉見狀心中暗自犯嘀咕,他走過去施禮,然後跪坐在杜陵春對面,左右環視一圈,發現這裏除了婢女護衛,好似就只有他們兩個了:“司公沒有請旁人嗎?”

“旁人指誰?”杜陵春竟是親自給他斟了一杯酒,似笑非笑的問道:“蘇道甫嗎?”

在杜陵春看來,整個江州城就僅有公孫琢玉值得他費心思拉攏,旁人不值一見。

公孫琢玉接過酒杯,聽出他言語中對蘇道甫的不喜,識趣的沒有再提,只是笑了笑:“謝司公。”

那人的衣服總是朱紫之色,今日卻罕見穿著一身白衫,墨色的長發用玉簪挽起。那不甚明顯的喉結下方,一點朱砂痣相當醒目。

杜陵春不是良善之輩,無論是朝堂還是坊間,都這麽傳。

所以公孫琢玉便愈發好奇他上一世為何會幫自己,難道因為是親戚?想問,卻又不知該如何開口,便只能旁敲側擊,漫天說瞎話:“下官一見大人便覺心中親切,依稀記得曾有一遠親也姓杜,說不得百年前還是親戚呢。”

杜陵春飲了一杯酒,擡眼睨著他:“誰同你說,本司公姓杜了?”

入宮伺候的奴才,大多家中貧苦,更甚者連父母都沒有,就是乞丐窩裏長大的野孩子。那杜氏姐弟多被朝臣攻訐詬病,無非是因為出身低賤。

杜陵春晃了晃酒杯,上面精雕細琢的浮紋光華流轉:“這姓,是我姐姐擇的。”

姐姐?那便是當朝貴妃杜秋晚。

他們幼年初入宮時,連姓都沒有,管事的太監問起時,杜秋晚便隨便擇了“杜”字為姓。自然不可能和公孫琢玉是親戚。

杜陵春語罷,像是想起什麽舊年之事般,抖了抖袖袍:“物是人非,這江州也不是從前光景了。”

公孫琢玉聽出些許弦外之音:“司公從前來過?”

大抵深夜獨處,總是容易讓人卸下心防。杜陵春支著下巴,聽不出情緒的嗯了一聲:“二十幾年前來過一次。”

不過那個時候他還沒有現在的風光。彼時正值戰亂,饑荒連年,他與杜秋晚只是兩個食不果腹的小乞丐,一路乞討入京時,曾路過江州。

雖然已經是很多年很多年前的事,但那種饑餓感卻如附骨之疽般,牢牢盤踞在心頭揮之不去。更何況寒冬臘月,令人遍體生寒,白茫茫的雪地裏埋的除了石頭,還有屍體。

杜陵春和杜秋晚穿得破破爛爛,大雪紛飛,衣不蔽體。他們年小體弱,沒辦法與別的乞丐爭食,便只能餓著肚子,幸而有一位夫人心善,在家門口施粥,救濟貧苦百姓。

“弟弟,快吃!”

杜秋晚端了一碗熱粥過來,喂著杜陵春吃。寒風凜冽的天,他也不知嘗出了什麽味道,只覺得滾燙,一直灼燒到了胃裏。兩個人縮在墻角,你一口,我一口,將那碗粥飛快的喝完了。

他們身後有一戶人家,大門忽然吱呀一聲打開,從裏面走出一名三十歲許的儒雅老爺。他懷裏抱著一位小公子,裹得嚴嚴實實,幹幹凈凈,與外間那些臟兮兮的難民截然不同。

施粥的夫人瞧見他們,走上前道:“夫君怎麽出來了,你風寒未愈,快些進去吧。”

“無礙,”儒雅老爺將懷裏的小公子放到地上,看著眼前白茫茫的一片嘆道,“今年的雪竟下得這樣大……”

小公子樂呵呵的往外跑,雖聰明伶俐,瞧著卻有些沒心沒肺:“下雪真好玩。”

儒雅老爺將他又抱了起來,往石階下走了兩步,周圍盡是些臭烘烘的乞丐流民,角落裏甚至還縮著兩個半大不小的孩子,頭發蓬亂,分食一碗稀粥。

要多卑賤,便有多卑賤,低到了塵埃裏。

儒雅老爺低頭,對小公子道:“琢玉,你日後要好好讀書,當一名好官,不要讓這些百姓沒了衣食溫飽,沒了遮風避雨之處。”

小公子年紀雖小,卻成熟的很,點頭道:“孩兒知曉。”

他說完,似乎見那兩個小乞丐可憐,從父親懷裏下來,去拿了兩個饅頭遞給他們。熱氣騰騰,攥在手裏莫名燙的慌。

杜陵春餓極了,狼吞虎咽的吃起來。那名小公子就站在不遠處看著他們,片刻後才轉身離開。

間或有百姓來謝他們施粥,跪在地上,喊那位儒雅老爺“公孫大人”。

江州是個好地方,公孫這個姓氏也不多見。只可惜後來那位公孫大人早辭人世,小公子也忘了幼時說過的話,應過的誓。

說來說去,皆是因果輪回……

思緒緩緩歸攏,他們依舊身處湖心亭中。水殿風來,紗幔輕飄,桌上滿是珍饈美食,不是江州大雪隆冬的舊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