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第2/4頁)

秦母真是哭笑不得,不過心裏也感動:“這我再想想。”長子不在,二兒子自然不能離開,讓小兒子跟著長子和長媳走倒是可以。一則讓小兒子跟長媳婦處處感情,以後小兒子長大了,對小兒子也是好的。二則小兒子跟著長子,也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至於兒媳婦說的,魚肉都吃不光,她是不想的。不過,看長子長得這麽高大,她想想也許是真的。還有就是,小兒子如果走了,三房還能動什麽心思?

楊海燕也沒有再說這件事,她不過是一提。秦放的弟弟妹妹好了,對秦放來說也是好事情。不然他們在這裏日子過得不好,秦放這個長子也不能不管,左右都要管,救急不救窮,還不如一開始就好好的培養秦放的弟弟妹妹。“對了阿母,方才奶奶說,二丫和三丫去學繡工了,四丫怎的沒去?”

秦母嘆氣:“這件事說來話長。我們秦家田裏地裏的出項都是交給公中的,過了農忙,大家閑下來去鎮上縣城裏找活兒幹,賺的銅板自己留一半,一半給公中。”這樣倒是再合裏不過,畢竟家裏造的房子都是公中出的錢,如果他們不交錢,公中哪來的錢造房子?

楊海燕認真聽著。

秦母繼續道:“後來到了前年,阿放捎信回來的時候帶了三兩銀子過來,並在信裏說,如果可以的話,希望爺爺能讓家裏的弟弟去念書,多認識幾個字,以後也好找個好活兒幹,別一輩子辛辛苦苦的耗在地裏,賺的錢還買不起肉包子。

當時阿放的爺爺認為,這是阿放拿命換來的錢,而且服軍役本也不該是阿放去的,所以這三兩銀子公中就收了一兩,剩下的二兩讓守業和守成去念書,當是束脩。不過同時也表示,家裏也沒有多余的銀子,所以這些銀子能念多久的書,能認識幾個字,就看他們兄弟的造化。”

楊海燕覺得,秦爺爺作為家裏的大家長,這樣的安排還算合理。不過她也沒有明著說,而是繼續安靜的聽著:“那後來呢?又怎麽跟繡工扯上事兒?”

秦母說到這個,真是有些生氣:“還不是他二嬸。她二嬸說,我們大房的孩子多,吃的也多,阿放賺的錢還只上交了三分之一,這對二房三房不公平。這事兒我們也不好說,所以阿放奶奶做主,就讓二房的二丫和三房的三丫,今年去了繡工坊學繡工,學費一個人五百文,兩人剛好一兩銀子,這一兩銀子公中出。”

楊海燕也不知道怎麽評價:“既如此,家裏多花五百文,再送四丫也一並去學了就是。”

秦母道:“繡工坊只收十歲以上的姑娘,四丫這年齡還不到,我是打算等明年她到了十歲,再送她去的。二丫和三丫都去了,總不能落下四丫,而且姑娘家手裏又個技術,哪怕繡繡帕子換幾個銅板也好的。”

楊海燕想著在村門口遇見四丫時的樣子,九歲的丫頭背著背簍割了豬草回來。雖然別人家也是這樣過的,但是她覺得姑娘家有條件,該好好的養著。於是道:“不如等我們走的時候,讓四丫和守成跟我們一道去吧。”

秦母又沒反應過來:“這……”兒媳婦怎麽跟別人家的兒媳婦不一樣,別人家的兒媳婦可不喜歡跟男人的兄弟姐妹一起。所以秦母覺得,長媳真是善良。

其實倒不是,一則楊海燕一個人在邊關很是無聊,二則他們是秦放的弟弟妹妹,能拉一把是一把,畢竟以秦放的性格,將來弟弟妹妹過得不好,能眼睜睜看著?三則,她平日裏都每天會給下人羊奶,連下人她都能養好,更何況這是秦放的弟弟妹妹?

楊海燕解釋:“我的女紅是京城裏的大師傅教的,不敢和好的繡工師父比,但是教教小姑子還是搓搓有余的。而且,我還能教四丫念書識字,姑娘家雖則條件有限,不如男子如意,但如果能有條件去培養她,也是可以的。

而且,我在那邊還有嫁妝鋪子,買的是點心,如果守成和四丫過去了,還能幫我算算賬,管管鋪子,下人總沒有他們來的讓人放心。

再說的難聽一點,弟弟妹妹不用公中養了,二嬸也就沒有理由再說大房吃公中的人口多了。”她對守成和四丫還是挺喜歡的,她看兩人都很乖巧。尤其是四丫,是個可愛的小丫頭,自己讓她上馬車的時候,她害羞的跑了。這樣的丫頭,誰不喜歡呢?

秦放在外面,聽著他媳婦跟他阿母說道理,想著自己五年不在身邊,也有些愧對阿爹阿母,再想想他媳婦的話,把守成和四丫接過去挺好的。一則免得他媳婦平日裏無聊,二則他媳婦懂得多,可以教四丫很多東西。至於弟弟……不用媳婦教,他每天拎到練武場五操練。

不過,秦放也沒有出聲,他想私下再和媳婦商量善良,再聽聽媳婦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