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二十章 沙子細(第2/2頁)

十一月,北廷以宰相蕭托蔔嘉為山陵使,以遼興軍節度使蕭義為北府宰相,掌佐軍國大政,總理兵、刑、吏、戶、工、禮各事。

立秦王耶律定為新君,改元正統,元妃蕭貴哥為皇太妃,皇後蕭奪裏懶為皇太後,垂簾臨制。

之後大封群臣。

蕭奉先封韓王,平章軍國重事。

耶律儼封歧王,掌樞密院。

王師儒封鄒國公、掌學士院。

蕭兀納守太傅、額特勒守太保,山陵使蕭托蔔嘉進太師。

其余漢人行宮都部署蕭特末、東面行軍副統酬斡,烏庫節度使耶律慎嘉努,殿前都檢點耶律大悲努,皆賞賜有加。

西廷魏王不甘示弱,收到詔書後徹底撕破臉皮,立皇太叔為太上皇,自立為君,並天下兵馬大元帥,改元仁聖,號天錫皇帝。

以李處溫為宰相,左企弓為參知政事,虞仲文掌制誥,李處能掌樞密院。

進蕭幹齊王,掌諸路兵馬、奚王回離保進興遼軍節度使,為副帥,蕭余慶進燕國公,為監軍。

其余部下張覺、曹永義、張敦固等人,皆進階有差。

王經痛斥兩部不顧大局,不尊正朔,只為謀私循利,置天下於分崩的行徑,丙寅,改永和宮為文德殿,立晉王耶律崇仁為新君,以文妃為皇太後,改元承康,號欽祚皇帝。

不過東廷比較有章法,王經命南院諸臣謹守本份,除了有大功的耶律余緒被冊封為渤海王外,其余一律保留原職。

三路再遣使臣赴宋,宣稱自己才是遼國正牌繼承人。

癸酉,耶律淳發表檄文,以北廷牝雞司晨,外戚當道,更易國祚為由,興師北伐,企圖占領中京道。

正統、承康兩朝立即宣布耶律淳為叛逆,廢其五代為庶人,從宗室譜籍除名。

中京留守馬人望一邊向東廷請求物資援助,一邊向北廷請求兵力援助,一邊組織道南州郡實施抵抗。

北廷在得到大宋第一批援助物資五十萬箭矢之後,立即將上京道諸路盜匪打擊得不行。

蕭奉先以太傅蕭兀納和太保額特勒為帥,最終基本平息上京道的民亂。

其中侯既、張怒兩路被蕭兀納剿滅,安生兒、張高兒被額特勒剿滅,義軍殘余部分就只剩下董龐兒與霍六哥合流,逃竄到韓州附近,意圖依附女直,同時遣使東廷,希望接受招納。

額特勒將俘獲的饑民予以整編,設為八營,取以德報怨之意,謂之“怨軍”。

又從盜匪首領當中選出得人心者設為帥臣,使之攻伐其余叛軍。

結果怨軍非但作戰不利,而且接連發生叛亂。

東南路怨軍將領董小醜因為征討利州叛亂不利,被蕭兀納處死,其手下羅青漢、董仲孫等立刻率怨軍作亂。

額特勒帶領其余幾路怨軍郭藥師、張令徽、劉舜仁、甄五臣等征討,又殺了羅青漢、董仲孫,總算是平息了戰亂。

為了徹底解決怨軍的問題,蕭兀納向額特勒建議,讓怨軍放下武器,接受整編,然後升級入宮帳序列。

但是私下卻對額特勒說道:“兩營前叛,劫掠乾州,已從招安,今又復叛,苟我軍不來,城破則數萬居民被害。”

“所謂怨軍,未能報怨於韃靼,而屢怨叛於我家。不若誘其解甲,遣兵掩殺凈盡,則永絕後患。”

額特勒不同意,說道:“亦有忠義為一時脅從者,豈可盡誅殺之?”

正好馬人望求援,額特勒乃命郭藥師等率眾南下中京道,名為救援,實際是將這些瘟神丟到南邊去當炮灰。

馬人望是士林清望,對這些接受招安的叛逆深惡痛絕,只給了郭藥師等人一筆糧秣,連大定府都不許他們進入,便要他們南下抵禦蕭幹和蕭余慶統領的北伐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