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 大戰的腳步(第2/2頁)

李夔能夠在一夜之間變出這麽多陷馬洞,卻是靠了一件工具——螺旋鉆。

因為要修理維護,所以大宋每架廂車上,都有一套配套工具。

而車隊停歇的時候,車長也會取出工具箱裏的螺旋鉆,在地上鉆出小洞,再撐上支架固定廂車,將車連接成牢不可破的車寨。

之後在寨子中搭帳篷支支架,也要用到這樣的工具,非常的快速高效。

這些都是沈括動的腦筋。

李夔也是非常靈活的人,一日見到軍士們用螺旋鉆鉆洞,便動了心思,命他們每天駐紮,在車陣外頭也順便鉆出一些洞來,防備敵人以騎軍偷襲。

不過這項規矩立了很久,到今天才第一次開張,真有倒黴的獵物撞到陷阱裏邊來。

……

三日之後,逃到兔耳山的張家奴沒有等來李夔,卻等來了耶律延禧的使臣。

原來李夔並沒有如張家奴預期的那般落入圈套,韃靼車軍經過勒德山後,沒有進圍北面的兔耳山,而是選擇了另一個犄角,南面的永安山!

不是張家奴的表演不到位,但是決定成敗的,在細節。

雖然他敗退的那個鏡頭表演得很真實,但是卻忽略了太多的鋪墊。

在李夔這樣心細如發的人眼中,事情處處都透著不合理。

首先遼軍與自己一方的接觸與脫離,進行得過於迅速,導致陷阱陣的戰果過小。

其次是從歇驢谷追到勒德山,沿途竟然不見有任何遼人援軍接應。

還有,也沒有見到任何安營紮寨的痕跡。

沒有援軍,說明其是孤軍;沒有紮寨,就說明沒有帶輜重。

誰給張家奴這麽大的膽?

似乎他早就料定自己帶領的遼軍,後續的所有行動?

這不就成了刻意為之?

李夔絕不相信張家奴有未蔔先知的能力,所謂事有反常即為妖,這烏龜探頭般的行動,其意圖實在可疑,刻意為之的概率更大。

其實李夔已經定好了此次進攻的策略,那就是草原民族最擅長的圍點打援。

這一點與耶律延禧的預判倒是一樣。

但是兩個犄角裏邊選擇哪一個來進攻,李夔倒是無所謂,兵家見機行事,乃是日常。

因為張家奴這番表現反讓李夔對進軍兔耳山產生了疑慮,於是反其道而行之,南下圍困蕭謝佛留鎮守的永安山。

不但圍而不打,還放任蕭謝佛留的信使逃出包圍,去寧州求救。

耶律延禧收到軍報之後,既惋惜又高興。

惋惜的是李夔太過於狡猾,沒有落入他事先安排的陷阱;

高興的是李夔的舉動,也沒有帶給自己太大的麻煩。

因為李夔到底是出擊了,仍然是頓兵於一個山頭之下,企圖先破掉遼軍犄角之勢。

這一點還是符合自己預判的。

現在需要簡單調整一下部署,錘子還是自己,不過耶律張家奴與蕭謝佛留的任務得來一個交換。

鐵砧交由蕭謝佛留來承擔,而換成耶律張家奴抄劫韃靼人後路。

一場大戰的腳步,在雙方的“默契”配合下,漸漸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