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 復雜成因(第2/2頁)

蘇油抽了抽嘴角,尼瑪這玩意兒現在看著就像光身子的小坦克,不過炮管向後,沒有動力,很明顯是要靠馬匹拉動的。

“解決了沉陷問題,可它如何轉向呢?”

石勇說道:“運輸之前,會在前方的鐵鼻子上掛接一個兩輪的小裝置,作為轉向輪,和四輪馬車的轉向機構類似。”

知道蘇油要繼續問什麽,石勇又指著炮車上三處螺杠:“使用時旋轉這三處螺杠,放下鐵腳將輪子擡離地面,就能夠有效固定了。”

“不錯,這個構思可以的,可以拿獎了!”蘇油表示贊嘆。

石勇覺得好笑:“沒機會了,沈學士拿獎次數太多,學院認為這樣太過分,新制定出一條規定。”

“啥規定?”

“同一獎項拿到三次後,學院就會頒發一個終生成就獎,拿過終身成就獎的人,在這個學術行業就是公認的大拿,以後只能當評委,不能再做參選人。”

“啊?哈哈哈哈……”蘇油不禁大笑:“這規定可以的!”

全國的軍隊轉換和軍器汰換工作,一直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如今軍機處負責統帥參謀和戰略規劃,樞密院負責訓練管理、晉升任命和裝備發展,兵部負責後勤保障、紀律檢查和招募動員。

黃裳這個兵部尚書,當得倒是非常稱職。

說起大宋,後世十歲少年往往都知道一句“重文輕武”,其實要是仔細研究過宋代軍事制度演變,就會發現歷史並不是那麽簡單一回事兒。

打戰必須依賴武人,這是常識,宋人就算再蠢,也不至於這點常識都不清楚。

其實大宋立國之初,樞密使幾乎全是武人,這種格局一直持續到仁宗早期。

到仁宗朝中期時,才開始變成文武參半。

其根本原因,就是武人到這個時候,已經將大宋和他們自己的臉都丟盡了。

宋朝制度,文人守治所,是不得擅離的,因此所有的對外戰爭,都是武人操持。

結果從太宗開始,大宋對外戰爭基本上都是以失敗收尾,武人交出了一次次爛得不能再爛的答卷。

待到局面變成轉攻為守,外敵開始進攻宋朝本土的時候,守土有責的文官們,才登上戰爭的舞台。

其實還是爛,不過相對於武將的成績,大宋文官們仗著防守的相對優勢,勉強交出了比武將們好那麽一些的答卷。

從那個時候起,文官們才漸漸成為了軍事上的主角。

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仁宗後期,樞密使基本上全都成了文官。

這是一種不正常,但是這樣的不正常,其成因既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主要還是客觀的,由形勢演變漸漸形成的。

要是一句以文制武就能夠說得清道得透,那除非古人真的全是傻子。

就算是被時時拿出來作為模板的狄青,論功績,與王韶、章楶,也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王韶以開熙河岷洮之功,不過樞密副使;章楶更是差點搞死西夏,前後滅敵十幾萬未嘗敗績,也不過樞密直學士,到老才得個同知樞密院事退休。

因此仁宗對於狄青的那個任命,並不能簡單理解為文官對武人的忌憚,因為文官們對同為文官的王韶和章楶,忌憚得還要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