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止步(第2/2頁)

“大宋蜀中、汴京、兩浙,向稱富足;陜西、河北,得朝廷傾斜,如今頗為寬松;至於新得之地如河西、寧夏、南海,因商貿發達,物產豐饒,輕徭薄賦,弊病沒有積累起來,百姓也頗為安樂。”

“然百姓大體安樂,並非說明積欠不嚴重,大宋積欠最嚴重的地區,恰恰在汴京、兩浙、以及京西南北,荊湖南北,淮南東西,江南東西等久治之區。”

“其中荊湖、廣南,人戶不多,積欠數額,於百姓雖幾近難以承擔,然於朝廷,其實也沒有多少。”

“數量多的,以臣所知,兩浙一路,便有兩百萬貫。”

“其余淮南、東南,差近此數。”

“至於汴京,臣不得而知,想必戶部有數目可查。”

“這些積欠,看起來數目巨大,其實只存在與賬目之上,而收上來的那些,都成了供養胥吏的‘津貼’,根本落不到朝廷的手上。”

“這是地方州縣,借由朝廷追繳積欠的名目,行殘民之實。”

“與其這樣,不如趁陛下大婚之際,一體罷免,則天下欣悅,萬民歸心,福報必後至也。”

高滔滔問道:“蔡京如今就在提舉戶部,一向稱能,如何內翰奏章當中,卻似乎對戶部不太信任?”

蘇軾嘆氣:“蔡京的確是‘能臣’,但是他絕不是‘仁臣’。”

“任兩淮都轉運使期間,雖然政績斐然,號稱大治,然也只是有產者益其產,而無產者益其貧。”

“只不過無產者素不供賦稅,因而在朝廷的各種奏章、統計上,看不見罷了。”

“但是陛下,如今積欠加身,尚無法為朝廷供稅的那些人,和如今解脫負擔,努力生產,為朝廷供給三億五千萬貫歲入的那些人一樣,卻都是陛下的子民啊!”

“蔡京也絕不會冒國朝的忌諱,提請朝廷改正。更不會將國用施於貧戶。反倒會以其生計窘迫,使之入工礦,且薪水絕不會給得太豐厚,因懼役力有失也。”

“此不堪力諫,善設巧施,司馬公所謂‘才勝於德’者。”

“他只會遵照朝廷旨意行事,而且一定能夠完成得很好。他的‘能’,就是能在這裏。”

“明君得之,則為伊呂,昏君用之,即成刁易。”

“但是有一點好,就是他如今執掌戶部,只要陛下明申旨意,蔡京一定能善體聖心,舉措周備,解我朝之大患。”

“如陛下有意施此善政,臣卻保薦蔡京,非他決不能行也。”

應該說蘇軾的心比較軟,他的目光並沒有被大宋如今的興旺發達所迷惑。

如果蘇油在此,就會把這個問題剖析得更加明白——大宋百姓的生活的確已經好了起來,但是這是總數上的巨大提升,卻不是最大範圍內的普遍性提升。

後世有一個詞語,很清楚地道明了這裏邊隱藏的巨大危機——貧富差距。

也就是說,如今的大宋,四分之三的人口已經在跑步提升,但還有四分之一的人卻在原地踏步,他們之間的距離,不是減小了,而是擴大了!

但是這些人的疾苦,被掩蓋在了繁榮底下,因為連納稅人都不是,朝中幾乎不可能有替他們呼喊的聲音。

這個矛盾,目前還不是大宋的主要矛盾,但是這個矛盾,曾經是諸多王朝覆滅的主因,絕不能任其擴大和加重。

要解決,就要先發現,蘇軾自己估計都沒有意識到這個事情的嚴重性,但是至少,他已經看到了。

高滔滔嘆息道:“如此看來,其實子瞻也非不明白用人之道。”

“當年你兄弟叔侄,三人同試制科,仁皇退朝回宮,喜曰:‘今日為國朝得三宰相也。’”

“言猶在耳,如今明潤已歷相位,而子由位至左郎,不日當有掖進。”

“你雖然成績最好,卻一路蹉跎,子瞻啊……”

蘇軾躬身:“臣在。”

“若是官家納你此諫,你的仕途,從此就絕於制翰、尚書了。你,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