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終極解決(第2/2頁)

“在此過程中,每個人的地位都會隨著工坊規模擴大,利益豐厚,而帶來地位的相應提高。”

“但是要是人心不齊,相互敵對,甚至影響到工坊的生產,那東主是決不該容忍的。”

“因此這種管理者之間的鬥爭,得有底線,不能傷害到工坊的生產運營。”

“而東主更應當將他們之間的競爭,引導到增加工坊的產量與品質,節約成本,運作高效,讓工坊得到更好的發展上來。”

“換到朝堂,黨爭之所以會起,其實不管出於什麽目的,其根本就是一幫人想要打倒另一幫人,而且是不擇手段地想要打倒另一幫人。”

“還是用工坊做比喻,管理者無德可不行,管賬先生給東主來個卷包大會那還了得?”

“但是無才更不行,產品不合客戶口味,生產的東西賣不出去,工坊只有倒閉。”

“所以還是要德才兼備,朋黨就是各執一端,攻人其余,常常忘了看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陷。”

“當年臣與師長龍老討論過這件事情,龍老一針見血地指出,黨爭的根本,其實就是臣子們為了爭奪權力,而他們所能夠拿到的最高的權力,就是相權。”

不光高滔滔,就連趙煦都有些吃驚,不知道蘇油為何要這樣說。

蘇油繼續說道:“士人聽聞龍老菲薄周公,於是群議紛紛,卻不知道龍老菲薄的,僅僅是周公行廢立之事後,卻沒有付出相應代價這一點而已。”

“而這一點,恰恰是解決黨爭的關鍵!”

高滔滔頓時來了興趣:“明潤仔細說說看。”

蘇油躬身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子奄有四海,宰執不過顧問襄助,協領百官,取有余,補不足,讓天下人豐樂安晏而已。”

“周行諸侯分封,當諸侯強盛,即土崩瓦解。”

“秦既興郡縣,然官不流,二世而亡時,未聞郡縣有助於秦者。”

“漢代吸收教訓,兼用周秦,分同姓為王,並列郡縣,然即便同姓,亦有造亂。”

“至唐開科舉,設流官,在行政一途上,勉強算是開始理清了一條道路,可惜楊國忠李林甫不通史學,戀棧權位,阻斷地方上進之路,使為藩鎮,結果又回到了周末、秦末、漢末的狀態。”

“我朝太祖定制,設樞密、兩府、三司,至元豐改制,總算是使文武皆流,百余年來,未有藩鎮之禍,不能不說,這是制度的成功。”

“在這套體系裏,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官員數年一轉,難成大患,從制度來說,其實已經解決了內部的問題。”

“然而這套體系要得力,必須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各地兵員素質差相齊同,將領素質也差相齊同,無論哪員將領接手那支軍隊,都能夠保證軍隊具有戰力,這其實就是我們新軍改制一直著力解決的大難題。”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同樣一套制度,百年來屢戰不勝,冗兵成弊,軍事消沉;而百年之後卻能隳突四海,所戰克捷。”

“先帝設立軍機處,設立十三階新軍階級,就是給軍人量定了上升通道,可謂是遠見卓識。”

“而元豐改制之後,同樣梳理清楚了文臣們的進階之路,奠定了大基礎,以臣看來,只要解決了最後兩個問題,皇宋永祚,不在話下。”

高滔滔手心有些出汗:“哪兩個問題?”

蘇油說道:“其一,進官太濫。成為官員的途徑,我朝有科舉、恩蔭、橫封、進吏諸多門路,但是卻沒有考慮過,大宋到底需要多少官員,多少備員,國家每年歲入要達到多少,用多大的比例,才能養得起這些官員。一句話,沒有量出為入。”

“這件事情做好了,算是截源。”

“其二,就回到了最早的那個話題——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