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利弊之爭

“有了二十年之積,行差役則如明潤那般發給日工錢,發助役地;”

“行免役,則役輕之區,收納的免役錢,百姓不覺負擔;役重之區,國家也盡可撥款貼補。”

章惇突然開口:“二十年之積,其實也不是沒有。”

韓縝不由得色變:“章惇,休得胡言亂語!”

章惇對著簾幕躬身:“太皇太後,陛下,別忘了,我們有一個東勝洲。”

司馬光立刻說道:“金銀不是糧食田地。”

“可金銀能夠開發出田地,種出糧食,促進流通!”

哎呀又失態了,章惇趕緊躬身:“畢仲遊所議,乃大舉天下之計,深明出入之數,以諸路所積之錢粟,一歸地官。”

“然臣以為,此積者非二十年之國用,乃二十年……司徒曾與我討論過,說這叫國家發展專項資金。”

“按照他的說法,可不光光是大舉天下之計,深明出入之數,還要造出國家每年在軍備、交通、城池、水利、農田、工商上需要支出的預算,還要根據歷年的統計,找出發展趨勢,估計未來幾年所需,以及花費之後,能達到的效果。”

“臣以為有些異想天開,但是如果我們將這個發展資金,僅僅限制在國家役務這一點上,是不是就可行了呢?”

“國家役務,平時盡有常數,不過承平日久,陋患叢生。”

“於立國初到現在,已近百年,而這個常數現在該是多少,沒有詳盡調查過。”

“役務一般包括土木工程、造橋修路、治理河渠、轉輸漕谷等,很多事情,如今都有專司料理。”

“近年來機械大行,帑庾、場務、綱運等,所需人手已經減少,而州縣役人未變;”

“至於弓手、耆長、丁壯、承符、散從、手力、胥史之類,很多完全可以交由折沖府完成。”

“這是有先例的,呂惠卿曾布,曾在許州以軍校代領役務,許州至今稱便。”

“不過役法後來變了質,苛索過甚,沒有依役募錢,導致弊端。”

“兩浙提點刑獄王庭光、提舉常平張靚率民助役錢至七十萬貫,致成科配。”

“勒民輸錢,有一戶多至三百千者。”

“免役之利一,而難行有五。”

“章惇請先言其利。”

“民田有一家而百頃者,亦有戶才三頃者,其戶等乃俱在第一。”

“以百頃而較三頃,則已三十倍矣,而受役月日,均齊無異;”

“如是官戶,除耆長外皆應無役。”

“今例使均出雇錢,則百頃所輸必三十倍於三頃者,而又永無決射之訟,此其利也。”

“然難行之說,以臣之見,初行之時,實則有五。”

“民惟種田,而責其輸錢,錢非田之所出,一也。”

“但是如今寶鈔得用,民間不再錢荒,輸錢也不再是難事,這一難,其實已經不難。”

“近邊州軍,就募者非土著,奸細難防,二也。”

“然西夏已平,四海賓服,除河北遼境之區稍有計較,在其余地方,這一難,又已經不難。”

“逐處田稅,多少不同,三也。”

“那就按照不同的田稅,抽固定之比例,如此亦不難。”

“耆長雇人,則盜賊難止,四也。”

“這一條,已經是折沖司的職責,完全可以免除。”

“衙前雇人,則失陷官物,五也。”

“那就取消衙前,以招投標的方式招引行人來舉役,比如蒸汽船、火車負責漕運、鐵路運輸,功效比以前的衙前,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由專人負責,也不至容易失陷。”

“以司馬公所議五害論之,舊日上戶充役有所陪備,然年滿之後卻得休息,今則年年出錢,錢數多於往日陪備者,其害一也。”

“但是我們還要看到一點,以前的陪備,役戶要各自準備器具、物料,免役之後,則只需要輸錢至官,物料器具可由官中統一招購。”

“無論物料器具的質量,還是價格,大批量購入和零碎采集,諸公盡當知曉哪一種方式更節省。”

“對於役戶來說,其實並非不得便利,不得休息,至少免去了采買陪備的功夫和麻煩。”

“不但有利於民,還減勞省費,有利於國”

“舊日下戶元不充役,今來一例出錢,其害二也。”

“這一條是免役法舊弊,那我們就同樣免除下戶役錢,或者給各級戶等設立不同役錢比例,不是就解決了?”

“舊日所差皆土著良民;今召募四方浮浪之人,作公人則曲法受贓,主官物則侵欺盜用,一旦事發,挈家亡去,其害三也。”

“但是如今和免役法初興時不同,國家多了很多能夠應募的工坊,行會。”

“他們有技術,有資產,有機械,他們也是良民,並非浮浪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