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第一堂課(第2/2頁)

“明白了這些之後,我們再來研讀《春秋》,就能在字裏行間,讀懂夫子在維系的是什麽。”

“第一句——元年春,王周正月。”

“《傳》做了解釋:不書即位,攝也。”

“什麽意思呢?隱公元年,卻沒有寫隱公即位,那是因為魯隱公只是攝政。”

“魯惠公第一次所娶正夫人叫做孟子。孟子去世後,續娶了姬妾聲子,生了隱公。”

“除了隱公,惠公還有一個兒子,是桓公,為宋武公的女兒仲子所生。”

“仲子生下來手掌上就有三個字——‘魯夫人’。所以魯國人認為,她才是魯國的正室夫人。”

“仲子生了桓公不久,惠公就逝世了,因此隱公雖長,卻自居攝政,奉戴桓公為魯君。”

“這就是《春秋》書元年而不書隱公即位的原因。”

學子們恍然大悟,《春秋》開篇三個字,卻原來有這麽多的講究。

“王周正月,什麽意思呢?是說隱公攝政的時候,是周王朝歷法的正月。”

“就會有人問了,難道除了周王朝的歷法,還有別的歷法嗎?”

“答案是當然有,除了周歷,當時還有夏歷和商歷。三者歷法的主要區別,是歲首的月建,即每年的開端不同。”

“夏歷建寅孟春之月,以陰歷正月為歲首;商歷建醜季冬之月,以陰歷十二月為歲首;周歷建子仲冬之月,以陰歷十一月為歲首。”

“所謂建,就是通過觀測來確定。至於如何建,這是另一套學問。”

“如今大宋司天監,正在根據天體運行規律和歷史中的記錄來考證大事件,確定編年。對三代歷法的解讀與掌握,是研究者必須的基礎。”

“不過這個學問我們今天不討論,否則就沒法下課了。”

學子們都露出微笑。

蘇油接著往下講:“這四個字,也表明了夫子的立場,就是奉周王朝,為自己史綱之正朔。”

“《論語》,是儒學入門之書,大家想必已經精熟。”

“《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又有: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又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從這些描述裏邊,都能夠看到夫子對禮儀的尊崇,和他治學,治史時的選擇。”

“故而我們讀書,不能僵化於一經一語,須得通讀諸經,方能明白‘微言大義’所在。”

“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傳曰: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書爵。曰‘儀父’,貴之也。公攝位而欲求好於邾,故為蔑之盟。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公命也。”

“《傳》解釋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三月,隱公和邾儀父在蔑會見,邾儀父就是邾子克。”

“由於邾儀父沒有周朝正式冊封,所以這裏就沒有記載他的爵位;稱他為‘儀父’,是尊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