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惹不起的奏章(第2/2頁)

必須分門別類,設立專門的條線,給每個條線設立專門的制度,給每項制度設立專門的監督方式,通過細化與強化,才能達到提高效能,明確職責,減少貪腐浪費,推諉扯皮的現象。

以前的制度過於粗糙,管理過於粗放,此次救災,沿途州縣反應出了很多的問題,必須予以整改。

總結起來,治河要見成效,不能光把目光放在治河上,而要看到這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

大體說來,要治河,必須發展技術,改善制度,查治貪腐,廣備資儲,優化管理,提升效率。

因此請求陛下成立聯合調查小組,對臣此次提舉河防的處置,對此次河防工作中發現的新問題,運用的新手段,采取的新措施,進行細致的考量。

涉及中書行政,三司財政,樞密軍政,地方庶政,需要逐一督檢。

事情很多很雜,但是不能不計較得失,糾偏改正,形成制度文本,好為後世樹立起一個正確的章程。

不能讓黃河一次次在河北京東頻繁肆虐,而人事卻毫無進展。

安石相公說過:“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今旱暵雖逢,但當益修人事,以應天災。”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要是遇到災害還不總結經驗教訓,何以言畏天命?

要是繼續放任貪贓枉法,不忠不敬,何以言畏大人?

要是不尊重知識權威,有識之士的苦心極慮,優良方法,何以言畏聖人之言?

臣請兩府三司詳加考察,不光光是為了形成黃河沿岸備災響應預案,以後還可以通行全國,用之於江、淮、漢、渭,下一步,還可以擴展形成其余災、荒、戰的備災響應預案,細化到州縣兩級。

而在這之上,更是要摸索出一套總結教訓和經驗的制度,總結出一套形成制度的有效和正確的方法,讓大宋的施政不斷的合理化,調優化,形成一個決議定策的良性循環。

王珪乖乖地將奏章還了回去:“官制改革如今正在節骨眼上,中書那邊也煩難。”

“不過蘇明潤奏請成立這個小組,臣沒有異議。”

“臣要提醒陛下,此事需要能員充任。蘇明潤要避嫌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就此撂下挑子,這事情沒有軍機處的大力配合,無法辦成。”

惹不起,這樣的章奏,相當惹不起。

趙頊將章奏收了回去:“愛卿可有舉薦?”

王珪想了一下:“天章閣待制趙禼知軍事;開封府判官,知制誥王安禮明政體;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曾鞏通財計;再加上館閣校勘,職方員外郎邢恕、監察禦史趙挺之行監督……陛下,你看這樣行嗎?”

趙頊點了點頭:“相公這番舉薦倒是妥帖,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他們有誰懂理工嗎?”

王珪苦笑:“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