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敲打清醒(第2/2頁)

“大蘇在徐州平寇,為何要用地方豪強?很明顯,駐軍完全靠不住嘛。”

“所幸的是,大宋西軍的情況,河北雄州的情況要好一些,但是這裏邊也有問題,那就是邊軍為了與西夏遼國抗衡,在搞走私貿易,補充後勤調發之不足。”

“如此一來,朝廷俸祿不足,而邊將自行籌措,這就是恩結於下,而怨歸於上。士卒抱怨朝廷而感激邊將,安祿山史思明之流,不就是這樣形成大患的?”

說起宋朝,所有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以文制武,往往忽視了武人本身的問題。

宋代武臣地位上比文臣低,比如章服上就能體現出來。只有緋,綠,青三色。

但是其俸祿卻比同級文臣要高出一档。

比如差不多等同文官轉運使一級的節度使,正俸是四百貫。差不多等同於常平倉使的節度觀察留後,三百貫。即便州一級的團練使,都有一百五十貫。

而宋代能拿到這個俸祿的文臣,那得是閣學士以上的資格,比武臣的數量少了不知道多少倍。

而且這樣的節度使觀察使團練使,可能壓根人就不再駐地,躺在京城什麽事情都不做幹吃俸祿。

就連《水滸傳》中,小李廣花榮那種清風寨寨主,差不多就是後世鄉鎮民兵隊長的級別,都能拿到六七貫的俸祿,是文官裏縣令的水平。

除此之外,武臣同樣還有很多的賞賜,添支錢料俸錢職田米一樣不少不說,比文臣還額外多了兩種。

一是郊賞,就是金明池大雜耍閱兵儀式之後那種賞賜。

另外還有一項更加可觀的重要收入——戰時賞賜。

比如李憲打青唐,給軍士們開出的,是三倍賞給的大籌碼。

即便如此,宋代軍隊打仗,還常常發生不拿錢就挪不了窩,即便拿了錢,一挪窩還常常四散回家,各找各媽的奇怪現象。

如此大的開銷,如此厚重的俸祿,大宋養出來的不是名將,精兵,而是鄉紳,老爺,喝兵血的流氓頭子;是集中營的難民,是給軍官跑運輸,送快遞,開鋪子賣貨,關撲酒坊賣酒的打工仔。

所以完全將大宋的問題全推到文官的身上,這明顯也是有失公平。

就比如儂智高的造反,數千蠻峒能一路從廣西交趾邊境打到廣州郊外,橫跨六州,兵力擴展到了近三萬。而最後狄青對付他們,用了多少真正的軍人呢?

除了充數用的那些,真正起到核心作用,是狄青從西軍帶過去的兩千西軍蕃落騎兵。

記住蕃落是編號,不是騎兵就有馬,按照蘇油對當時騎軍人和馬的比例來推斷,狄殿使手底下,當時能有八百騎兵就算是不錯了。

可就這樣一點點真正的軍人,便將橫行六州的儂智高打得叫爸爸。

那麽問題就來了,之前不堪一擊的六州駐軍,到底是真正的駐軍呢,還是平時只存在於紙面上,戰時臨時拼湊起來的農夫團隊呢?

所以還是那句話,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而趙頊還沉浸在兵強馬壯的迷夢當中,群臣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還予以附和,到了蘇油這裏,自然要給他敲打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