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王安石的課(第2/2頁)

“天三生木,其於物為魂。”

“地四生金,其於物為魄。”

“天五生土,其於物為意。”

“天一至於天五,五行之生數也,以奇而生偶,以偶而生奇,其成之者五,故道立於兩,成於三,變於五,而天地之數具。”

“夫太極生五行,然後利害生焉。”

將天地之數,與五行,五神相結合,並調整了順序,使之有了理論來源依據,且變得合理,算是王安石在認識論上的創新。

然後王安石又給趙頊講術數與義理的區別,道就在那裏,體道之用,就是理解天命變化的過程和規律。

這其中,又分了術數和義理。

術數,是從起因推究,而義理,則是從結果和表現推究。

兩者所依者,是心,故“養心至精明之至即可悟道”。

故而從形上論,心道同一,而從形下論,心道依然同一,不過一為道之體,一為道之用。

因此“其在我者,不可以不思。”

這句堪與西方“我思,故我在。”相發明,是王安石哲學研究的偉大之處。

經過多年的研究,王安石還發現《禮記·月令》,《尚書·大禹謨》,和《尚書·洪範》三者論述五行之序是有區別的,他認為這也是合理的。

時之序,最容易認識,是表象;器之序,也就是國家律法典章,層次稍高;道之序,最為深奧。器序只是應用級別,而道序才是道之本體,最難掌握。

因此表現在三篇經典上,《洪範》的重要性遠大於《大禹謨》,《大禹謨》的重要性,遠大於《月令》。

然後總結道:“其相生也,可以相繼;其相克也,所以相治。語器也以相治,故序六府以相克;語時也以相繼,故序盛德所在以相生。”

課程到此結束,趙頊聽了個似懂非懂:“如此說來,天行自有常,那為何又會有災變呢?”

王安石解釋到:“天下事物之變,交替出現在面前,只知道道是永恒,這樣是不夠的,這樣遇到天變的時候,就無法理解了。所以必須考察變化,知道天道的損益而後可。是以君子不可不知損益。”

“有陰有陽,新故相除者,天也;有處有辯,新故相除者,人也。”

“天有過乎?有之,陵歷鬥蝕是也。地有過乎?有之,崩馳竭塞是也。天地之有過,卒不累覆且載者何?善復常也。”

意思是天地有過,就形成災變,災變難道不會累及所覆載的人嗎?肯定會,不過天地很快便會回歸到常態,自然界很快會恢復正常運行。

“古書記載,人君僭越,則有旱,人君狂妄,這有澇,那人君既僭越又狂妄呢?”

“晉武帝五年,彗出軫,十年,又出孛,此皆君王顛覆之象,而其在位二十八年。”

“事故天地常數,非關人事得失。”

“堯時九年水災,湯時七年旱災,難道是聖君的過錯嗎?”

就聽一個聲音說道:“堯時九年水災而終治,湯時七年旱災而民心不移,民用足敷,此聖君之所以為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