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幫手

城外大地主梁善民,是此處頭等殷實人家,有溪谷兩邊稍微平坦些的兩百畝田,不過肥實程度沒法和可龍裏蘇家後山池塘邊那兩百畝比,年成好的時候,畝產能有小三百斤,就算了不得了。

不過員外還有好幾大片山林,主要是竹子雜木,還有一片柑橘林。

如今柑橘也賣不出去,林子就成了雞圈,樹冠高,還帶刺,是完美的防空體系,小雞們在樹下不怕猛禽撲擊,跑來跑去非常健康。

梁員外的學問止於《論語》,不過有個兒子如今在利州讀書,聽聞蘇探花蘇偶像成了家鄉知州,興奮得連夜收拾行囊,連滾帶爬地趕了回來。

見到一身苧麻夏衫的蘇油,小梁覺得幸福得都快炸了,深深施禮:“後學梁景芝,拜見探花賢良蘇大人。”

如今“大人”這個稱呼一般還不能亂叫,大多是在行文裏稱呼家中父親用的,宋人有筆記說道在官場用這個稱呼,會招來駭笑側目。

但是那也只是某一人的說法,既然提到了,恰恰說明有人在用。

其實蘇油在宋人筆記中,是見過“大人”的稱呼的。

比如梅堯臣逝世,閭裏就相互打聽:“茲坊所居大人誰邪?何致客之多也!”

因此說宋人不稱大人,那是發帖人讀書未廣,然後大家就以訛傳訛。

至少百姓士紳對官員稱大人,一點毛病都沒有,為民父母嘛。

不過梁景芝二十多歲的人,用這個稱呼叫蘇油,讓蘇油覺得很滑稽:“小梁員外無需如此,你我世兄相稱便好。”

老梁員外趕緊朝屋裏招呼:“探花郎光降,貧家真是蓬蓽生輝。趕緊上廳中飲茶。”

蘇油笑道:“叨擾員外了。”

家中估計是難得來一個這麽尊貴的客人,不光內眷,宗族,就連四方百姓都趕了過來。

見過文曲星,這是可以可以擺一輩子的龍門陣的!

梁員外非常尷尬:“鄉裏人沒見過世面,讓探花郎見笑了。”

蘇油招呼一個膽大些的小孩過來,在院子裏拖了根凳子坐下,取來一節藤條,三繞兩繞繞編成一個漂亮的藤球,取出折刀截斷多余的藤絲,往地上一擲,藤球便彈了起來。

蘇油拍了幾下,然後將藤球交給小孩:“拿去玩吧。”

小孩開心壞了,接過藤球往外跑,跑了兩步又跑回來,說了一聲:“謝謝探花哥哥!”然後又轉身招呼小夥伴們跑人群外邊玩去了。

這一手一亮,所有鄉親們都咧嘴笑了,原來探花郎還是農活裏邊的行家,能編這樣的藤球的人,那家中籮筐簸箕是不用另叫篾匠了!

蘇油招呼幾位鄉老坐下,笑道:“蘇油也是鄉下長大的,小時候還淘氣著呢,沒少讓家中長輩頭痛。”

小梁員外就對周圍人介紹:“小蘇探花六歲時便能自食其力了,還收留了幾十位孤童。”

一位鄉老就不信:“這咋個得行喲?”

蘇油笑道:“那是因為眉山碼頭熱鬧,我便帶著孩子們抓魚,然後在碼頭賣魚,賣豆花飯與行人,用每日浮利,養活自己。”

“聽說以前夔州碼頭也是非常熱鬧是吧?”

鄉老們就點頭:“那得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後來峽裏山塌路斷,上邊是灩滪堆,下邊是新灘,水陸難行,我們就被關在了這裏邊。”

“所幸夔州氣候溫潤,周圍山上地多,娃子們春天上山燒畬田,種點豆麥,日子還是過得去的。”

蘇油看了看周圍農人襤褸的衣裳,這還叫過得去,華夏民族百姓忍耐力,實在是有些驚人。

山下的人家日子都過成了這樣,山上的那些,只怕是更加不能看。

關心了一下農時生計,問了問往年的產量,最後在心裏對夔州的經濟水平有了一個譜——瓜菜頂上半年糧,外加老天給力的話,能夠解決基本溫飽。

就這還是最好過的區域最好過的一幫人,天下最窮處,不是瞎說的。

唯一的安慰,是梁員外家柑橘園裏的肥雞和自釀米酒味道很好,據梁員外說家中米酒釀造時加了一種當地所產的叫刺梨的植物果實,米酒回味無窮。

下鄉送過一次溫暖,吃了人家一只肥雞,蘇油開始清算計簿,收斂倉儲。

一年五十貫公使錢,前任自己都過得苦逼,一枚嘉佑通寶都沒有給他留下。

倉庫裏邊幹凈得老鼠都含著眼淚搬家了,倉場上竹木和苧麻倒是堆積如山,估計百姓都拿這個來抵稅。

全是原生態,上任知州總算還是做了點事情,好歹麻杆和麻皮是分開的。

到此蘇油才算有了點底氣,老子到底還沒有窮到掉渣啊……

這裏名義上是州,但是治政難度,其實還不如眉州一個縣,甚至連陵井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