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試燒(第2/2頁)

處理方法其實很簡單,眉山礦藏豐富,後世小企業小廠礦多不勝數。

當年市裏邊為了關停那些汙染嚴重的遊擊隊可沒少費腦筋。

它們用土法提純石英粉,所用的方法就是露天堆放,澆上酸液暴曬,用酸液將沙子表層的鐵礦膜變成可溶解的鐵鹽,之後任由雨水沖走,那汙染可謂嚇人。

不過硫酸鹽酸現在蘇油手上都沒有,只好使用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也有好些種,比如通過磁極吸附鐵礦,或者用油脂讓石英粉浮起來,鐵礦粉沉下去。

不過這些方法目前還是不能用,只能用土法,那就是加水濕潤,放入那個粗陋的球磨攪拌機,利用沙子間相互摩擦分離表面的鐵礦,然後反復清洗漂水,讓水帶走細微的鐵礦粒子,留下相對較大的石英砂。

就這樣已經把二十七娘驚訝得不行了,石英砂被蘇油這麽一整治,光從顏色上就能分辨出來,品質比剛才好了不是一星半點。

這時候牛骨頭,連同蘇油要的那些壇子汽鍋,都已經燒好了。

讓史大指揮工人將牛骨碾成骨灰,蘇油去檢查自己設計的泡菜壇子。

等壇子冷卻之後,蘇油叫人取來一大盆水,燒了一束稻草扔進壇子裏,叫人翻過來讓壇口浸在水下,壇口將水吸得嘣嘣作響。

這就是壇子的密封性良好的標志。

史家陶坊的手藝沒得說,他們正在從陶器向瓷器努力,因此這點粗笨東西一點問題都沒有。

蘇油對陶坊的工藝很滿意,這個作坊,其實只需要解決爐溫問題和瓷泥釉料配方問題,立刻就能夠生產高品質的瓷器。

蘇油仿佛回到了幫助非遺作坊整理工藝時候,渾身都是勁,指點史大和工人們,將觀音土細粉放入陶鍋裏炒幹,同樣送入小窯燒制起來。

這個火不大,主要是通過煆燒去除一些可揮發性雜質。

最後得到了三種純凈的細粉——石英砂,觀音土,骨灰。

骨瓷的配方是公開的,百分之五十的骨灰,百分之二十五的石英砂,百分之二十五的高嶺土也就是觀音土。

但是這個配方在實用中會出問題,骨灰越多,瓷器燒制出來品質越好,但是泥料粘性會越差,這就加大了制胚難度。

另外燒制時收縮比也會越大,瓷器容易變形,導致成功率降低。

考慮到土法提煉的三種泥土,純度大打折扣,為了周全,蘇油便以標準配方為基礎,上下浮動改變了三種成分的各種配比,然後做了一個表格出來,用小酒杯做量具,精確配制出各種泥團,然後讓史大各取一部分,制成小泥板,分三批送入小饅頭窯,用三種溫度燒制。

低溫,中溫,高溫,在沒有溫度計的情況下,全憑窯工通過火眼觀看,這一手本事,蘇油除了佩服,還是佩服。

第一窯打開,史大和二十七娘如遭雷擊,目瞪口呆。